一、“全是用意,不是用勁”
書法講究筆力,拳法講究勁力。不過,書法有強調(diào)“用筆之力,不在于力”的,而吳式太極拳學恰好也是十分強調(diào)“用意不用力”的。
吳式太極拳名家楊澄甫先生(1883——1936)曾在《吳式太極拳術十要》中把“用意不用力”列為“十要”之一,并作了詳盡的闡釋。
他說:“吳式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吳式太極拳全身松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后能輕靈變化,圓轉(zhuǎn)自如。”
有的人認為“用意不用力”這話是楊澄甫所創(chuàng)說的,而且是只限于養(yǎng)生的。其實不然。楊澄甫所引“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語出清代李亦畬(1832——1892)《五字訣》的“心境”條目,全段原文為: “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后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使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如今我們?nèi)舭选妒放c《五字訣》合璧對照的研讀,就可明白:“用意不用力”是吳式太極拳所固有的理論,并非楊澄甫所創(chuàng)說的,也絕不限于養(yǎng)生之道。
上引《五字訣》就是從太極推手和散手技擊應用的角度來解說的。所謂“息心體認”,“刻刻留意”,都是強調(diào)用意,而在古今吳式太極拳理論中,是無不分外注意用意的。
當然,楊澄甫《十要》在闡釋“用意不用力”時,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的,尤其是運用祖國醫(yī)學經(jīng)絡學說來加以論證,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jīng)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jīng)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jīng)絡,氣血停滯,轉(zhuǎn)動不靈,牽一發(fā)而全身動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灌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是真正內(nèi)勁,即《吳式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也。”
這一解析,在當時無疑是頗具新意的。同時也說明,懷疑“不用力”無以長力、無以制勝者,在當時就很普遍。對他所說的“不用意而用力、易引動,故不足尚也”等語,持反對意見的人就更多了。
二、是不用力,非不要力
然而有不少人是把“不用力”與“不要力”混為一談了;有的人則是撇開了“用意”來談“不用力”,認為既然強調(diào)“不用力”,那么又何來“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在他們看來,“不用力”就沒有力了,就變成“軟手”了。其實,“用意不用力”,是指用意識去支配行動,若是推手,那便是“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做到“隨人而動,隨屈就伸”,而不是把意識片面地傾注到用力上去。
因為意識傾注與用力,則動作容易僵滯,這時呆力雖大而轉(zhuǎn)動不靈,不但難以充分發(fā)揮吳式太極拳“四兩撥千金”、“以小力勝大力”的技巧,而且即使從養(yǎng)生保健和醫(yī)療效果上考察分析,也是不利于促進氣血暢活的。
但以上所說的“不用力”,說的是意識的關注問題,而不是不要講究勁力。拳諺說:“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勁自到。”即如此,那就只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而不必刻刻留心與自己的用力方面。
因為勁力是隨著招法而生的。當然,這必須是積功而成的。
三、柔中寓剛,綿里藏針
至于吳式太極拳的勁力,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即“以柔為主,外柔內(nèi)剛,柔中寓剛,剛?cè)嵯酀?rdquo;。
歷代吳式太極拳家在勁力問題方面曾有過不少精辟的論述,如楊澄甫《吳式太極拳之練習談》說,“吳式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再如《太極指明法》說,“用勁不對,不用力不對,綿里有剛對”。(見楊澄甫著《吳式太極拳使用法》一書第85頁,文光印務館1931年版)但這里的 “不用力”,顯然是指“柔而無剛”而言,所以是“不對”的。
這要從上、下句做全面的辨析,而不可斷章取義。換言之,上文“用意不用力”是正確的,而此處指出綿而無剛的“不用力不對”,那也是正確的,兩者并無矛盾。因此前者是指意識貫注之意向,而后者是指勁力之剛?cè)?,所說的不是一碼事。
四、一力強十會,一巧破千斤
楊澄甫先生還在《吳式太極拳使用法》一書的“雜說”一章中說:“有說一力強十會——有理,我說一巧破千斤——不錯!”
近年來,在太極推手競賽中,常見一些人由于訓練不足,以致頂、抗等毛病嚴重。在兩力相抵的情況下,自然是力大者勝。
這樣力大的選手一時得勢,“一力勝十會”的說法,又引起許多吳式太極拳愛好者的重視。我們并非不要此“一力”,而是相對地重視“一巧”。同時,此一力務虛是活力、內(nèi)勁,而不可是“牛力”、拙勁。
“雜說”云:“不要懼牛力,巧內(nèi)功不能勝大力者何必練拳?!千斤落空無所用矣!”此足以說明,吳式太極拳還是主張“尚巧不尚力”的。
不過,卻不能因之認為吳式太極拳是不用力的,否則把相對的道理加以絕對化,那真理也就立時變?yōu)橹囌摿?。至于力的性質(zhì),那更須判明,因為我們所要的是太極內(nèi)勁,而絕非拙力僵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