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習主要講究的是方法,方法選擇對了練習起來相對來說也就會比較的簡單了,然而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獨特性,我們不能用一種方法來去否定另一種方法,這樣是很不可取的。必須要把握住關鍵點。
內家拳的練習外練的是筋骨,內練的是精氣。無論練習什么樣的技能,都要心靜,這也是前提。
內家拳由內煉精氣神,至外練筋骨皮,是由內而外的練功方法。按道家天人感應的思想,內家拳乃是通過練功啟動人體的小宇宙,和身外的大宇宙相融通,以激發(fā)人體潛能,達到吐濁納新、固本培元、陰陽平和、強身健體的目的功法。
內家拳行功時講究“松”、“柔”、“靜”,強調“意守丹田”,即要“心意用靜”。這樣,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思想就能始終集中在
在練習的動作上,需要的就是排除一切的雜念,做到心靜。
專注于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tǒng)機能的變化和協(xié)調動作,使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這樣就能迅速、正確地傳達和接受各器官系統(tǒng)變換動作的信息。內家拳采用意識和運動相結合的鍛煉方法練拳時,大腦皮層運動中樞和第二信號系統(tǒng)處于高度的興奮集中狀態(tài)(即興奮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區(qū)域),而皮層的其它地區(qū)則處于抑制狀態(tài),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因此人體能很快地消除疲勞。這對于暢通經(jīng)絡,增強呼吸機能,促進體內物質代謝,提高感官功能有積極的作用。
中醫(yī)有“腎為性命之本,腎壯則精足氣充,神清目明”的說法,’內家拳遵循“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原則,這正是鍛煉任脈、督脈、帶脈、沖脈的重要方法。內家拳“深、長、細、緩、勻、柔”的呼吸,保持“腹實胸寬”的狀態(tài),正是在“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原則下,要求“主宰于腰”的習練方法。內家拳行功時,腰部松沉直豎地微微旋轉帶動上下肢體的動作,既鍛煉了任、督二脈,又使帶脈(腰部周圍的
一圈,經(jīng)絡學稱為帶脈)膨脹,腎部充實,日久歷練是能使帶脈一圈肌肉豐滿,小腹部沖脈有氣勢旺盛之感覺。
內家拳的練習也講究尾閭正中,主要是因為在自身的身形有利于加強發(fā)力的能力。
要求行功時在前進、后退、左旋、右旋、中定都要始終注意“長強穴”的松沉直豎,這是“尾間正中”的關鍵。而“長強穴”是督脈的絡穴,所以在行功時不斷運轉、壓擠“長強穴”,是能夠起到通調任、督,和提攝肛門的作用。(經(jīng)絡學謂:督脈為陽脈的總綱,有統(tǒng)帥各陽絡的作用,它能調整和振奮全身陽氣;任脈為“陰脈之海”,絡一身之陰氣。)
“勁貫四梢(兩手兩足尖端稱為四梢)”是內家拳習練中要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我國的經(jīng)絡學說一直很重視四肢末梢,認為十二經(jīng)絡是以四肢的末端作為終點和起點。針灸中的流注穴位:井、滎、俞、經(jīng)、合,就全在“手不過肘,足不過膝”這一帶;十二井穴就是在手足十指尖端部位;和內臟有重要關系的“穴”、“絡穴”,在手腕、足腕、足背等一帶;兒科“推拿”中所有的穴位,幾乎大都集中在手背、手掌和手腕。再從人體的神經(jīng)分布狀態(tài)來看,手足屬于頸胸神經(jīng)分布末梢區(qū),較為敏感。因此,通過交感神經(jīng)、副交感神經(jīng)的傳導,對內臟能夠起到反射調整的作用。“勁貫四梢”要求動作螺旋式走弧形,成為圓運動,使肌肉纖維、韌帶和關節(jié)在均勻、連貫的反復旋轉活動中得到無微不至的運動,所以,在習練中調整呼吸、暢通氣血,因意導勁流轉貫注于四梢,可以達到本固枝榮的目的。
內家拳是意識、動作、呼吸三者同時協(xié)調的運動,它要求的以靜御動、雖動猶靜、動中求靜、氣宜鼓蕩的鍛煉方法是合乎人體生理規(guī)律的。它通過呼吸和意念引導下的動向交換,使呼吸與內氣潛轉協(xié)調,使陰陽二儀互補和暢,達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養(yǎng)生目的,這充分體現(xiàn)了“意氣為君,骨肉為臣”的太極陰陽五行學說。所以只要依法習練,假以時日,是能逐漸達到氣遍身軀不稍滯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