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從無極的開始,太極理論就是陰陽理論。在太極拳中的陰陽是不斷的進行著交換的。想要練好太極首先應該就是理解它的陰陽理論,這是成功的關鍵點,還需要不斷去體會太極拳中的內涵。
太極拳的特點就是把養(yǎng)生與武術結合在了一起,這是其他拳術所沒有的。
太極拳從無極開始,無極是思想準備,思想集中后(不可分散),分陰陽即是太極,陰陽是交換相濟的,一個身體半身是虛的,半身是實的。例如:虛實各有五十斤,虛的是氣,實的是勁,虛的五十斤氣交給實的,則實的就成為了一百斤,這樣講虛的半邊豈不是空無所有了呢?不是,而是與此同時實的半邊也有五十斤勁交給虛的,虛的也就有了一百斤的氣。
一站立即意識到身前身后各有一尺的放長,當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樣再加上一個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則在八個頭的中心,這是八面支撐的起源。
現(xiàn)代大家都知道,太極拳的虛實是極其的重要。
虛實分好后,方向又有四正四偶,就是說有了八個頭,自身放在八個頭的中心點,并且是八不依靠,既在中心,又要正中,不偏不倚,這八個頭是長短相等的。中心是以腰為中心計算。如果是正方向的改為斜方向時,并不是把正方向搬運到斜向,而是從正改斜時身體不要轉動,只要意動即可。以斜改正時也是如此。
四正四偶,就是說有了八個頭,在八個頭中以一條線為主,其它七條為輔,一條放長,七條同時放長,前進(放)時一起跟上,后退(收)時由一條和七條同時收聚在一起。這樣就沒有前沖俯,后倒仰之弊,此拳有理論又有實質,又抽象又形象,此拳不以拳為主,是以理論和實踐為主,理解出來之后就有敏感性,它又是藝術性,藝術全靠動腦筋,以上這些也可以不用它,單純活動活動,對身體健康有好處。
如用于對抗技擊,知已知彼才能勝,有力無藝術不一定能勝,無力有藝術不一定敗,藝術不同于技術,技術有設計圖,應付人要靈活,要旋轉自如,太極是雙方面的,從不單講一方。如有上即有下,有左必有右等等,都是相對性,如果為主的一條線放長,則其它七條線也相應放長,這是一致性的。
如果以左懶扎衣為例子,在我們的向東南方前進的時候。
要一同跟上七個頭,向西南方時也同樣跟上七個頭,亦即在一個開大時,七個也開大。退后是收,是以后背為主,帶頭收,任何一條離腰遠了都不對,八面支撐缺一不可,很多東西從陰陽中產生,再說后退是收,要以后腿為主,又如向東南進一丈,東南要聽西北收回它一丈,不可收回(下)九尺,這叫做一動無有不動,也叫前進后退都不頂不丟。
八面支撐有四正四斜八個方向,四正不可占據(jù)四斜,四斜也不可占據(jù)四正,各行其道,不能彼此交替,或把身體搬來搬去。比如,從正面打向斜角時,正面仍然存在,不可把正面搬到斜角去,也不可把斜角搬到正面去的。
八面的中心是以腰為主,為出發(fā)點,八條線只有一條線為主。其余七條線為輔,一條放長時其它七條也相應放長。放長是“開”是“呼”,如一條線收短,則其它七條也收短,收短是“聚”是“吸”,但是輔線的七條不可為主,“聚”是聚在一起,聚在腰里(命門為主)。
按語:《武林》雜志現(xiàn)任副主編梁偉明先生評價:
“八面支撐”、“舍己從人”,是郝氏及其傳人時常強調的。郝月如說“習太極拳者必先求尾閭正中”,“用左胯托起右胯,則尾閭正中,能正中,則能八面支撐;能八面支撐,則能旋轉自如,無不得力。”“八面支撐”,是郝氏強調正確練習拳架,練好拳架,達到空松圓活、神氣鼓蕩,自然靈活,應付自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