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推手中,身法和步法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當然在陳式太極拳推手中,對于這兩點的要求也會變得更加嚴格,那么到底有哪些嚴格的要求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希望通過本文大家會對陳式太極推手有進一步的了解。
在陳式太極推手中,重視的就是基本功的練習,然而當中身法和手法就是基本的。
一、身法
身法為重重之重,太極拳身法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尾閭中正,襠勁滿足,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上下相隨,頭頂百會穴與襠內會陰穴始終保持成垂直上下一條線,后背脊椎骨要節(jié)節(jié)松沉并且要虛虛對準,腰部且要松沉直豎,要微微轉動,不可軟塌,不可亂做搖擺。
保持身形動作不管是如何姿勢變換,都要始終中正不偏,身體中正就能八面支撐,脊椎骨節(jié)和胸背肋骨節(jié)節(jié)節(jié)松沉,而意向上翻,虛胸實腹,小腹上添,自然而然將背部腰坑填平。
在此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中正,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換句話講,即以意引氣內勁從襠中翻起,翻至背脊,謂之“氣貼脊背”,“力由脊發(fā)”,“腰似車軸”,“主宰于腰”,大忌前俯、左右歪斜,尤忌后仰。手腿前去時,腰脊命門往后撐。
即左右兩邊腰眼向肚臍吞氣或肚臍向腰后兩腰眼收氣,襠勁須下沉,腰脊命門穴后丹田是調節(jié)全身平衡的軸心,并做為主宰于腰的爆發(fā)力的來源,這些身法要求都視為練好推手的必需之路。
陳式太極拳的動作特點兩臂總是圍繞著正丹田在運轉,或公轉或自轉,其表現身法變換虛實表露,關鍵在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心的左右腰隙,兩腎的抽換,說的明白一些就是太極拳錯位身法的展現,有人給這種動作很形象的比喻叫做篩草,腰隙向左抽則左實右虛。
上述介紹比較發(fā)雜,需要大家多練習和揣摩即可掌握當中要領。
反之腰隙向右抽則右實而左虛,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左右兩腎的抽換,雖然從外形表面上以觀為兩腰側的抽換、變化虛實,真正的意義則是全身總虛實之所在,也是“源動腰脊,內動不令人知”的訣竅所在。
所以藝越高則動作幅度就顯得越小,甚至以微乎極微的內動,此不就是出勢不見式嗎?
一提到太極拳推手身法,當然就自然提及太極拳的沾粘連隨,其實僅一個“隨”字即概括四字的全部內容。
對于初學者來說,一定先忙著去練習打法,要學會把輪子打圓,盡量做到吧輪子打得沒有凸凹之處,沒有棱角之處,沒有軟扁之處,沒有缺陷之處。不丟不頂、不扁不抗,棚、捋、擠、按需認真,彼按我棚,彼擠我捋。
只此棚捋擠按四字則循環(huán)無窮,則完全在沾粘連隨基礎上進行運作,也表現出太極拳橫破豎,豎破橫的用勢規(guī)律,更須認真分清勁別、掌握時間性、方向性,長期堅持不懈的練習,循規(guī)蹈矩打好圓滿柔順的穩(wěn)固基礎。
身法端正才能由穩(wěn)如泰山的下盤,始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身法乖偏則處處授人以隙,何能制人?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此就而得出結論推手過程中身法正確與否是能否制勝的關鍵所在。
二、手法
談及陳式太極拳的手法運用,馬上就很自然料想到纏絲勁,陳式太極拳運動形式是螺旋形走勢,其行于肌膚,貫穿全身,以至全身每一關節(jié)、肌肉束、微到每個細 胞都處于運動之中,在各種方向反復絞拉狀態(tài)持久性的得到鍛煉,體內自然產生一種似松非松而富有彈性的東西,在太極拳里叫勁。
1、手法離不開這種東西,纏有進纏、退纏;左、右、上、下纏;里、外纏;順、逆纏;大、小纏等等一系列手法。
初學纏絲圈應奔著寬大,力求圓滿柔順,身法如此,手法也是如此,力求做到無有凸凹、缺陷、斷續(xù)、和頂抗之處,初學者動作宜慢不宜快,慢的目的是在慢的運動中,可以有充分的思索時間去考慮自己的動作質量所出現的問題,并加以改正,快了則容易動作拖泥帶水處處滑過,日久天長功夫加深后逐漸將圈收小。
如此這般能慢能快,就能適應“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要求。這里所談也是練習陳式太極拳推手,對于兩臂即手法必須要首先掌握的手法要領。
2、松肩墜肘是太極拳主要身法,不過在手法方面肩關節(jié)松柔、圓活、向下沉,肘節(jié)下墜,用意貫注。武術界曾有肩開一寸、胯開一分就可以稱做半個武術家的說法,也就說明肩活在技擊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