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擊,是太極拳中的靈魂,我們要想將傳統(tǒng)太極拳的精髓學好,就得掌握傳統(tǒng)太極拳技擊的要領,關于傳統(tǒng)太極拳技擊的學習,我們需要建立在對正確太極拳教學方式了解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的特點進行學習,下面我們就跟著太極拳一起來看吧。
傳統(tǒng)太極拳技擊的作用與魅力,是歷來被前輩們所重視的。
當代太極拳家楊先生說:“身上沒有一定功力,不能推手。”他說的推手指的是技擊。
清末陳鑫大師論技擊之道,說:“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閑之神,盡是大雅風規(guī)。”這是高層次的技擊藝術,首先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可見,心態(tài)在太極拳技擊的學習中至關重要,心態(tài)急躁,是無法學好太極拳技擊的。
技擊之道,要給對方的來力找一條出路。對方進攻,要以化、拿、發(fā)、打應對,功法有二。
1、以柔克剛,化中有打
雙方較技,對方來勢剛猛,此時絕對不能接對方之手,接手就有悖陰陽、輕靈、用意不用力之特性。接手可以解釋為兩位壯漢緊緊握手,握手就是雙方絞在一起。
如何解脫呢?若對方是用有力大手的緊握,我就是一位含羞少女與他壯漢相握手。壯漢用力緊握,少女輕輕不握。拳論稱“接手分清你和我,彼此之間不混合。”這就能化險為夷,此時再怎么去打他,就由不得對方了。
太極拳技擊練習,主張剛柔相濟,虛實相生,以此來借力用力。
2、以靜制動,后發(fā)先至
對方攻來,我站住中定位置,身形三不動:不動意,不動身,不妄動;手上三不動:手不動,手上丟,手不頂。對方來勢無效,你就轉危為安。對方來勢受阻,由呼氣變吸氣,如何打他,化、拿、打發(fā),由你處理,對方就極為背動。
對來力還可給三條出路:左、右、下。給對方來力留出這三條出路,說得簡單,但拳家身形必須具備“松空”,也就是宋譜《授秘歌》中的“無形無象,全體透空”之功力。
說通俗了,從腳、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關節(jié)都要放松。臀、襠、小腹、腹、胸、背、頂同時也要虛靈。
周身放松是內外上下整體的綜合功力,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完整一氣站好,也是楊露禪說的“站住中定往外打。”對方攻你,你往左一想,右一想,或往下一想,對方就順你的意念而去。妙哉,太極技擊!
技擊是大工程
太極技擊是智慧、松空、內外上下完整一氣的綜合功力的大工程。這個工程的基礎是從拳上練出來的,是從推手基本功練出來的。
所謂遵道而修,是遵陰陽、輕靈、用意不用力之道。在修煉中真正身知體悟。太極拳是陰陽變化、松柔動態(tài)運行之藝術。在修煉中,太極拳無論行拳和技擊都應是文化藝術、審美的體驗。并在此體驗中找到技擊的高層次境界。
神為主宰,拿對方的神經(jīng)重心,一想即是。這是高雅技擊藝術美,美就美在太極技擊有上下相隨,“舍己從人”之美;沾連粘隨“引進落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