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步”是太極拳中鮮為人知的步法,今天小編以其為話題為大家講述當中的動作要求,借此來增加大家對太極拳的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希望大家通過本文閱讀可以增加對太極拳步法新的認識并在實踐中得到提高。
學習“星月步”需要先了解它的特點和由來。
“星月步”是陳式洪架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已故太極宗師洪均生先生首次提出來,練習勁路轉(zhuǎn)換的一種步法,以雙腳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跡象形星星和月亮取名。
太極拳中腳部的擺扣,都是由腳跟或者腳掌貼地轉(zhuǎn)動形成的,由于旋轉(zhuǎn)的角度不同,就會在泥地上留下不同形狀的圖像,洪師稱之為“星月步”。
由此可見,星月步的名稱也是來源與現(xiàn)實當中。
腳跟或者腳掌貼地自轉(zhuǎn)所形成的痕跡,就形成“星星”;而圍繞著“星星”擺扣的腳掌或者腳跟所形成的痕跡,就形成了“月亮”的形狀。“月亮”的形狀又因為旋轉(zhuǎn)角度的不同,而分為“月牙”、“半月”、“全月”。由此看來,太極拳不僅理精發(fā)密,構思嚴謹巧妙,而且也符合天地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確實是不可多得的極優(yōu)越的拳種。
經(jīng)過蔣家駿老師的首肯,我根據(jù)從學陳式洪架太極拳十幾年的經(jīng)驗和體會談一談星月步的練習方法。
此處練習星月步雙腳走的都是45度斜角,初學以一肩半寬小馬步為宜。在套路習練中則根據(jù)具體動作而為,進步的角度和大小不拘泥于此法。
走步時一定要控制好步距和幅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前進的星月步與第一式金剛搗碓動作三的左步相似。
動作一:馬步站立,沉左膝,右腳掌貼地外擺45度;左腳以腳掌貼地收到右腳中部,與右腳相距半腳寬,立即換成左腳跟貼地,腳尖斜里勾(腳尖的方向指向膝蓋)向左前斜角45度劃出,成左撲步。
動作二:左膝下沉落下左腳尖成左側馬步,左腳尖正朝前。
動作三:右膝下沉,左腳掌貼地外擺45度;右腳以腳掌貼地收到左腳的中部,與左腳相距半腳寬,立即換成右腳跟貼地,腳尖斜里勾向右前斜角45度劃出,成右撲步。
動作四:右膝下沉落下右腳尖成右側馬步,右腳尖正朝前。
動作五:沉左膝,右腳掌貼地外擺45度;左腳以腳掌貼地收到右腳中部,與右腳相距半腳寬,立即換成左腳跟貼地,腳尖斜里勾(腳尖的方向指向膝蓋)向左前斜角45度劃出,成左撲步。依次前進。
在動作一中,僅以右腳外擺來看,右腳跟為軸,形成的痕跡如同星星;右腳掌貼地外擺,形成的痕跡形同月亮;以雙腳來看,右腳原地轉(zhuǎn)動,形成的痕跡看成是星星;左腳劃地形成的半圓弧形軌跡則如同月亮,這就是“星月步”名字的由來。
退步的星月步,則與“倒倦紅”的步法及其相近,走的也是45度斜角。
動作一:馬步站立,右腳掌斜向外擺45度,踏地不動,左腳以前腳掌貼地向內(nèi)劃弧經(jīng)過右腳內(nèi)側(與右腳相距半腳寬)向右腳的左后斜角45度方向劃出,落地后左腳掌斜向外45度。
動作二:右膝下沉,右腳內(nèi)扣轉(zhuǎn)正,成右側馬步。
動作三:左腳掌保持斜向外45度踏地不動,右腳以前腳掌貼地向內(nèi)劃弧經(jīng)過左腳內(nèi)側(與左腳相距半腳寬)向左腳的右后斜角45度方向劃出,落地后右腳掌斜向外45度。
動作四:左膝下沉,左腳尖內(nèi)扣轉(zhuǎn)正,成左側馬步。
動作五:右腳掌保持斜向外45度踏地不動,左腳以前腳掌貼地向內(nèi)劃弧經(jīng)過右腳內(nèi)側(與右腳相距半腳寬)向右腳的左后斜角45度方向劃出,落地后左腳掌斜向外45度。依次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