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愛好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紛紛投入到太極拳的練習之中,那么究竟應該如何進行太極拳的學習呢?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了解下太極拳的鍛煉要領,以便大家更好的通過太極拳的進行太極拳的學習。
練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就是用思想,不用力就是不用拙力。不同的人由于對拳理的認識不同,追求不同,練拳時思想活動的情況也不一樣,一般的中老年人,練拳的目的是保健、娛樂,追求的是拳套的動作形象,練拳時其思想主要在拳套的動作上。有的人喜歡練技擊,有的人喜歡練內(nèi)功,他(她)們練拳時的思想活動情況各不相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練什么功夫,就用什么思想作指導,那是理所當然的。
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根據(jù)太極拳的要領進行練習。同時要注意抓住太極拳要領中的重點部分,然后通過重點的學習來帶動其他要點的學習,才能達到全面學習的目的。另外,對于要領的練習,要注意糾正自身的錯誤,不能急于求成,忽視練習的正確性。
太極拳的動作平淡無奇,但它的任何一個動作都要求在立身平衡(立如平準)的條件下操練,因為人在立身平衡中為穩(wěn)實得力,這時練什么動作都不費力或少費力,而練出來的動作、質(zhì)量卻很高。中正,立身平衡是太極拳的一項首要基本功。因此,作者認為;要練好太極拳,應對立身平衡這項基本功先作專門鍛煉,待有一定功夫之后再練拳架,可到收事半功倍之效,其道理和有些拳種在練拳之前先練站樁一樣。至于采取什么方式來鍛煉立身平衡功夫呢?根據(jù)作者經(jīng)驗,認為莫善于走步。走步是選取太極拳的進步(上步)動作,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可以隨意拐彎(因步如貓行,故俗稱走貓步),但它與平常走路不同,其主要區(qū)別是:平常走路,身體的重心垂直點是不停地向前移動的,走步則不然,其重心垂直點在單腳立地時是不能移動的,只有兩腳站立并轉(zhuǎn)變虛實時才移動。走步要求輕靈、穩(wěn)實并富有彈性,每走一步,兩腳著地的時間約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時間是一只腳(虛)在空中緩緩地勻速運行,另一只腳(實)則在屈膝狀態(tài)下支撐全部體重。此外,當虛腳提起經(jīng)身邊提膝往前的過程中,身體要同時勻速地上升作配合,在邁出落地的過程中,又要沉身作配合。走步由于是不斷地轉(zhuǎn)移重心,從舊的立身平衡中走入新的立身平衡,是隨遇平衡運動,因此對平衡功夫的鍛煉是積極的,又由于走步時,兩腿承重的時間短,單腿承重的時間長,對腿部的功力鍛煉也頗見成效。作者建議喜愛技擊的同志,應對此常練不懈。
要練好太極拳,必須遵照前人訂立的練拳要領練拳,才可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因為前人制訂的練拳要領,是他們練拳成功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是符合拳理的。不過,要領用文字流傳下來,難免有不詳盡之處,日久使人產(chǎn)生誤解是正常的,故有“入門引路須口授”之說。楊澄浦制訂的《楊式太極拳十要》很完善,也很符合科學的要求,數(shù)十年來它指導著后人練拳,功不可沒,人們給予很高的評價,但也有不少人對之產(chǎn)生誤解。如練拳時要求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但有的人只知松,不知同時還要含繃勁,以致松到懈的程度,又如含胸拔背,意思是說要把身形調(diào)直,不要挺胸,以免氣擁胸際,上重下輕,站立不箏,但有的人卻練成彎腰駝背,破壞了立身中正平衡。再如沉肩墜肘,意思是不要聳肩翹肘,有的人卻練成塌肩夾肘,動作僵滯。用意不用力是不用拙力,而有的人竟練成軟若無骨,邊功力也不敢用,動作起來,松松吊吊,搖頭晃腦,身也穩(wěn)不住。凡此種種,是對要領沒有吃透所致。
太極拳的動作緩慢,但不能因此而精神萎靡,恰恰相反,必須提起精神(虛靈頂勁),但又不是睜大眼睛在看身外的某些景物,而是精神內(nèi)斂,對身外的一切應視而不見,其目的是排除干憂,以便一心一意練拳。在思想寧肯靜的條件下,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每一動作要在全身松而不懈中感到平衡、穩(wěn)實、得力。四肢百骸要各安其位,臀部要收進垂直坐正,胯以下往下沉,胯以上往上拔,都是用意不用力。兩腿如車箱下的大盤簧,要有很大的松彈力,全身如載重的船,但船不要觸及江底,也不要漂浮于水面,要沉重而又動蕩的樣子,兩臂放松,含繃勁,練拳就是穩(wěn)穩(wěn)靜靜地松開勁去暈味?,F(xiàn)在很多人把太極拳當作健身操來練,他(她)們不懂得練太極拳要重意不重形,重勁不重著的道理,錯誤地認為動作就是一切,練會了動作就是會了太極拳,動作會得多,就是功夫
“太極拳的基本構(gòu)想,在世界任何拳術武功,搏擊方法中是獨一無二的,我相信這是老莊哲學在拳術中的體現(xiàn)。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用在拳術上,便是以柔制剛的太極拳。道理是一樣的,以自然、柔軔、沉著、安舒為主旨,基本要點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但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并不是主動的出擊,而是利用對手出擊時必然產(chǎn)生的不平衡,加上一點小小的推動助力,加強他的不平衡。
太極拳是不需要主動去攻擊別人的武術運動,它是通過借別人的力來達到自己擊敗對方的目的,而太極拳中的以靜制動、四兩撥千斤、后發(fā)制人都是源自于此。在太極拳的實戰(zhàn)技擊中,如果對手不出力或者始終保持自己的重心,那么他就不會失敗,因而對手的失敗應該是由于其自身的力。
世上萬事萬物,永遠在變動之中。太極拳的動作看來似乎緩慢,但永不停頓,沒有一刻有窒滯的時候。在建筑學上,弧形的線條比直線能負擔更大的重量,在太極拳中,速度并不是主要的事,要旨是永遠保持平衡和穩(wěn)定。練習太極拳,推手的訓練十分重要,那是憑敏銳的感覺來捉摸到對手力道中的錯誤缺失,如果他沒有錯誤缺失,那么就設法造成他的錯誤缺失。重要的是,自己的每一個行動中不能有錯誤缺失。只要他想來打倒我、攻擊我,遲到早會有弱點暴露出來,保盈持泰,謙受益,滿招損,那正是中國人政治哲學、人生哲學的要點。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比擊敗對手重要得多。自己只要不敗,那就好得很,對手敗不敗,并沒有太大關系,他如不好自為之,遲早會敗的;他如好自為之,那也好得很。
太極拳相傳為張三豐所創(chuàng)。張三豐是道士,太極拳正充分體現(xiàn)了道家哲學。道家哲學并非純粹是守勢的。老子重視欲取先予,“大國者下流”,強大者不是來勢洶洶,而是積蓄力量,讓對手所衰力竭,然后乘勢而取。
練太極拳,練的主要不是拳腳功夫,而是頭腦中、心靈中的功夫。如果說“以智勝力”,恐怕還是說得淺了,高境界的太極拳,甚至不求發(fā)展頭腦中的“智”,而是修養(yǎng)一種沖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剛”,而是根本不求“克”。腦中時時存著一個“克制對手”的念頭,恐怕練不到太極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著一個“練到上乘境界”的念頭去練拳,也就不能達到這種境界了。
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注意對于其中的要領的領會與把握,同時要注意將其貫穿到你的實際練習中。很多人在練習時,只是一味的追求動作的完美和好看,而忽視了對于要領的學習,以至于他們即便練了很久的太極拳,也不能真正的掌握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