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反架行拳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太極拳已經“爛熟”,自我感覺良好,大有天地之間“舍我無誰”了(我曾經有過這種感覺)。事實上,已經走入歧途了。檢驗方法便是你能不能反架行拳。
起勢后,凡是向左的一律改為向右,凡是右手動作,一律改為左手。右腳在前的,一律改為左腳在前。
比如,單鞭,本來是左功步,改為右攻步,左立掌改為右立掌,右勾手改為左勾手,
功效:
反架打拳,從來沒有師傅會教,但是你倘若慢慢地靠自己的意念去學、去想,你便有了超常的意念。
這是內家練“神”的方便法門。
學習楊氏太極拳24式的五個要領
一、要從心靜體松入手
能心靜才易做到體松,初學者大都渾身緊張,緊張就會滯重,故要放松,放松就是要將骨節(jié)拉開。肘、肩、胯、足、膝都要松開,全身放松,氣血流通,運轉才能靈活,但放松只是手段,不是軟弱無力,要柔而不懈,日久才能由松入柔,柔中寓剛,如棉裹鐵。武禹襄先生說:“極柔軟,然后極剛強”。說明其中奧妙。
二、要先求開展,后求緊湊
初學者走架要先求開展,全身舒展放開,放低身勢,松腰沉胯,有利于腰腿鍛煉,增進下盤穩(wěn)固,同時在拳勢放大的過程中,也較易檢查和發(fā)現(xiàn)缺點,及時糾正,等走架有一定基礎之后,再求緊湊,趁于縝密,使拳架小中見大,疏密相間,雄健優(yōu)美,便于交換靈活,走化相應,發(fā)放勁整。
三、要立身中正,氣勢飽滿
初學拳架易低頭彎腰,突臀正身,神無定向,故必須反復強調立身中正,八面支撐,必須上下相對,前后相合。上下相對是頭頂百會穴和襠部的會陰穴上下一條線,遙相呼應。前后相合是脊椎和臉的中間要前后對準,運動時,如邁左步,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如邁右腿,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
定式時,在上下相對,前后相合的同進,身前是鼻尖、指尖與前足尖“三尖”相對,背后是大椎、尾椎與足踵“三點”相對,上頂下沉,全身放松,神聚于眼,周身對向何處,眼神也直射何處,眼神放出來,就會氣勢飽滿,機靈自顯,身軀中正才能重心穩(wěn)定,不偏不倚,八面支撐。
四、要以腰為軸,帶動四肢
腰是上下肢體的中樞,對拳勢的變化,重心的穩(wěn)定,以及勁力的走化發(fā)放,都起重要的作用,所以武、李兩家《拳論》中反復強調“腰為車軸,氣為車輪”、“主宰于腰”、“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腰腿求之”。
這當中要求我們協(xié)調好身體各部位的作用與功能,達到周身協(xié)調。
目的在于提醒學者注意腰在走架打手中的重要地位,但初學練拳又往往掌握不好腰的要領,不是以腰為軸帶動四肢,而是只動四肢而不動腰,結果身勢僵滯,毫無輕靈活潑之趣,所以初學者要學會腰在松沉豎直的前提下,帶動四肢運動,以達到上下相隨,周身一家。
五、分清虛實 起承開合
為了保持重心穩(wěn)定,下盤穩(wěn)固,楊氏太極拳24式走架時要求步法虛實分明,兩腿總是一虛一實,一實一虛地在相互變換,實腿(支撐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七、八,虛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二、三,為了變化靈活,還要“虛非全然無力,有預動之勢,實非全然站煞,含上提之意,以避“雙重”之病。
運動時,要邁步如貓行,首先穩(wěn)定往膝關節(jié),使之靈活有利,每一舉步,要外虎眼用意向內,內虎眼用意向外,委中《在膝彎》之筋要直,膝蓋處要曲,四面相交,靈活穩(wěn)固,向前邁步要先落腳跟,再落腳心、腳掌,依次踏實,五指用力抓地,做到“兩實(腳掌、腳跟實),一虛(腳心虛)”,退步時腳趾先著地,腳跟再依次落實,五指用力抓地;
弓步時,實足的膝關卡要前沖足尖,下與腳腕垂直,不偏不倚,自然有力,虛足微向后繃,膝彎既不挺直,也不過于彎曲,足跟不掀不測,形成落地生根,全身穩(wěn)固,曲中含直,力有足發(fā)之勢,左旋右轉,移身換形,要實足足跟和虛足足尖猶如螺絲一樣同時擰轉,變換方向,既穩(wěn)有快,便于八而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