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小腹松沉,有腹鳴感,兩手十指有麻、脹感(我練的是逆腹式呼吸),這就是太極拳的“與動作相結合的腹式呼吸運動”。
只要認真去體驗,用意導氣,日久自然能得到“氣沉丹田”的功夫,收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楊氏太極拳大中小架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拳論云“先求開展,后求緊湊”。故有拳家將“開展、緊湊、守中”形式上的區(qū)別,作為判別楊氏拳大、小、中架的標準。筆者以為不然。
太極拳是練圓的拳,無圓不太極。此圓可無限大,亦可無限小,故小架緊湊亦可開展,大架開展亦能緊湊,中架守中,既能開展,又能緊湊。
究其何時緊湊、何時守中、何時開展,皆取決“因敵變化示神奇”的需要,又豈能以固定不變的模式機械應對之。
還有拳家認為,“楊氏太極拳拳架按姿勢的高低或動作的幅度分為大、中、小架”。
筆者以為,此說亦未能深入事物的本質(zhì),只是停留在“拳架形式”上看問題,而要弄明白楊氏拳大、中、小架的區(qū)別,則區(qū)別不在形式而在內(nèi)容,不在表象而在實質(zhì)。
那么,楊氏拳大、中、小架到底有何區(qū)別呢?
小架即用架,今人習慣上稱“少侯架”;中架即練架,今人習慣上稱“健侯架”,此二架均為楊氏拳母架;大架為母架的改造架,為楊氏拳子架,今人習慣上稱“澄甫架”。
小架、中架與大架相比,內(nèi)容、練法要豐富、復雜得多:同是攬雀尾掤手,小、中架有肩圈、胸圈、腰圈三道圈,大架改造為一道胸圈;同為三趟云手,小、中架有一開一合、兩開兩合、三開三合之分。
大架改造為一開一合;同為兩趟倒攆猴,小、中架有貓撲、採挒肘靠之變手,大架改造為一翻一開走定勢;同為玉女穿梭,小、中架含有偷桃、轆轤、簸箕、傳梭等拳勢變化,大架改造為只取定式走四隅角;
同為轉身白蛇吐信,大架減去了小、中架雀鵲穿枝變手;同為左右分腳變轉身蹬腳,大架抽掉了小、中架中的掛樹……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舉。
概而言之,大架是楊澄甫對父健侯、兄少侯拳架加以改造之修定架。
小架是楊氏拳快架、用架、技擊架,中架是楊氏拳的慢架、練架、功力架,大架是在楊氏拳原有用架、練架基礎上,出于化繁為簡、變難為易、汰劣(如震足、發(fā)力等)存優(yōu)、普及推廣、改革更新等方面考慮,而形成的楊氏拳新架。
這就是楊氏太極拳大、中、小架的實質(zhì)。
武術是冷兵器時代的寵兒,楊氏拳用架、練架適應“露禪闖天下,班侯打天下”的需要,是純粹的武技拳學;而楊氏拳大架的問世、“定型”,則標志著楊氏拳從單一拳學向醫(yī)療體育、強身健體、養(yǎng)生怡情、博擊防衛(wèi)等多功能的轉軌。
楊氏拳小架圈小勁堅、剛猛霸道,動作秀美高難,健侯長子少侯先生獨得其全,清末民初時成為該拳系的代表人物。
少侯性情孤僻暴燥,選擇傳人條件極為苛刻:“一不教看著不順眼的;二不教不是學拳料的;三不教經(jīng)不起打罵的”,是個有名的“三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