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古代人智慧的結晶,對當代人不僅有健身意義,也有提高美感的作用。太極拳的特點陰陽變化、虛實轉換,具有對稱美,長期堅持練習太極拳教程能強身健體,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感受太極拳中的三種美感
太極拳有三種美,分別是對稱美、節(jié)奏美、線條美,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柔和緩慢,是一項男女老少皆適宜的養(yǎng)生運動。
1.對稱美
對稱美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觀中的重要一種,古代建筑、書法、對聯等均體現對稱美、秩序美。太極圖就是一張對稱和諧的結構圖,它是中華傳統(tǒng)智慧的縮影。
太極拳,就是這一哲理在體育運動中的生動體現。特別是陳式太極拳,以剛柔、開合、輕沉等等一系列對稱、平衡、和諧動作為其內容,以順逆纏絲、動作螺旋為其形式。
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一個圓,圓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美,也是現代人審美的標志。
它不僅有剛有柔,有開有合,有虛有實,有快有慢,而且講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開中有合,合中寓開。運用到技擊上則有化有發(fā),有引有進,而且化即是發(fā),引即是進,化打結合,引進結合等,構成此拳的非凡風格。
動作都強調陰陽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發(fā)后塌,左發(fā)右塌,右發(fā)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內有外,內外兼練;身法上要對拉拔長,又要相吸相系,強調對稱勁,勁要八面支撐,處處、時時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
2.節(jié)奏美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技擊精華》中記載:“進取捷若風,失機退宜快。”張志俊講:“快慢相間才是太極拳。”馬虹先生也多次講到“練習太極拳要快慢相間,快而不亂,慢而不滯”。
太極拳的特點連綿不斷,修煉太極拳能讓人們心情更舒暢,把生活中的煩惱全部忘卻。
太極拳練快了,不能丟掉動作少了細節(jié);練慢了不能顯得呆滯。在太極拳技擊中“進攻時速度快”是指通過充分準備,后以快速動作達到進攻(或防守)目的。
進攻(或防守)的決定性動作都要快,這個快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條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過攻防節(jié)奏變化調動對手,尋找有效時機,以快制勝。
戚紀光在《紀效新書》說:“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諺是對技擊動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
正如《孫子兵法》中所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進攻時要兵貴神速,乘對手措手不及,不動如山,動如雷霆。
但是在技擊中速度快慢是相對的,相對于不同水平的對手、不同的攻防動作、不同的攻防時機、動作的運使速度也是千變萬化的。快慢相見的節(jié)奏感是太極拳的獨到特色之一,更是其位列內家拳之首的重要原因。
3.線條美
太極拳講究式正招圓,招圓是整個過程的和諧圓潤,而圓的曲線運動軌跡無疑是一條重要的美感因素。
以“曲”為美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審美取向。“曲”深涉到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曲水流筋”“曲徑通幽”是中國人理想的審美境界。
中國的文章語言藝術和繪畫藝術都特別講求“曲”的體現。所謂“深文隱蔚,余味曲包”,一個民族的審美情緒可以說是盡在其中。
古人云: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漾洞便是死水。依此自然之理去領悟藝術之理,中國文學藝術的生命力多系接在這個“曲”字上,同樣產生于中國這個特定文化底蘊中的太極拳,同樣以“曲”為美,是一種圓中求圓的藝術。
無論是太極拳“非圓即弧”的外形動作,還是“丹田內轉”的內在運化均體現了“曲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