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須明纏絲勁,不明此即不明拳。
首先,須明渾身俱要纏絲,即全身上下左右內外無一處不纏,而又以軀體的纏繞為主要,通過腰脊的螺旋轉動和胸腹的折疊運化,來帶動和貫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纏絲,從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纏絲。
上肢兩臂如“麻花”旋擰,下肢兩腿似“螺絲”擰鉆,而皆以身軀的纏繞為主宰。若胸腹沒有折疊,腰脊不作纏繞,則四肢的纏繞便失其本而流于妄動。
其二,須明基本纏絲法,即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其關鍵在于由內及外,順逆勻稱。
里纏外纏是核心,由里及表,由中而發(fā),內纏外繞相聯(lián)合一,顯于外是螺旋運動,隱于內是纏絲運行;里纏為體,外纏為用,里纏是心神意氣,外纏是筋皮肉骨,心神意氣與筋皮肉骨相合為一,螺旋抽絲而為纏絲勁。
所以里纏外纏要合一,由內及外是真訣。順纏逆纏是總的纏絲法,因方向的變化而有上下纏、前后纏、左右纏、進退纏、正斜纏,其實無非是一順一逆或雙順雙逆。
順逆纏絲的關鍵在于均衡、對稱、協(xié)調,無所偏倚,無過無不及,陰陽得中,雖有主客分,一氣甚平均。順逆纏絲的外延表述是:在手,則凡由小指側經(jīng)過手心向拇指側方向旋轉、同時肘關節(jié)由外向里合即沉肩合肘為/頃纏;
凡由拇指側經(jīng)過手心向小指側方向旋轉、同時肘關節(jié)由里向外開(非抬肘)即松肩開肘為逆纏。在腿,則凡腿向外旋轉為順纏;
凡腿向里旋轉為逆纏;兩腿纏絲皆為一順一逆。在身,則胸腹相合為順纏(氣歸丹田);胸腹相開為逆纏(氣自丹田出);身軀纏絲即胸腹腰脊皆纏絲。
其三,須明三節(jié)九竅十八球。人體全身有三節(jié)之分,即梢節(jié)、中節(jié)、根節(jié)。臂為梢節(jié),身為中節(jié),腿為根節(jié),此一身之三節(jié)。
而三節(jié)之中又各有三節(jié),臂之三節(jié):手為梢節(jié),肘為中節(jié),肩為根節(jié)。身之三節(jié):頭為梢節(jié),腰為中節(jié),腹為根節(jié)。腿之三節(jié):足為梢節(jié),膝為中節(jié),胯為根節(jié)。
三三共九節(jié)。九節(jié)之中又有九竅,臂三節(jié)三竅:勞宮穴是梢節(jié)竅,曲池穴是中節(jié)竅,肩井穴是根節(jié)竅。身三節(jié)三竅:上丹田是梢節(jié)竅,中丹田是中節(jié)竅,下丹田是根節(jié)竅。
腿三節(jié)三竅:涌泉穴是梢節(jié)竅,陽陵泉是中節(jié)竅,環(huán)跳穴是根節(jié)竅。其中,上丹田主手法,中丹田主身法,下丹田主步法。十八球是指人體主要的十八個關節(jié)部位,即兩肩、兩肘、兩腕、兩胯、兩膝、兩踝、兩臀、頸、胸、腰、腹。
明三節(jié),就是了解和掌握三節(jié)勁的運用,即“三節(jié)發(fā)力螺旋勁,梢領中隨根節(jié)催”;明九竅,就是了解和掌握按竅運氣、斂氣入骨的運用,即“以意行氣貫九竅,節(jié)節(jié)貫穿中氣通”;明十八球,就是了解和掌握內纏外繞、周身一家的運用,即“內纏外繞十八球,混元一體太極成”。所以,渾身俱要纏絲就是在內外合一、一以貫之的基礎上,通三節(jié)、貫九竅、纏繞十八球,從而形成周身一家、混元一體的太極球。
其四,須明“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螺旋纏絲的方法,就是運行中氣的方法。所謂中氣,即氣由中而發(fā),不偏不倚,貫通脊骨和四肢骨髓之中,其實是神氣得于其中。
螺旋纏絲時,在心神意念的引領下,內氣出于丹田,通達三節(jié),貫注九竅,纏繞十八球,入于骨髓,而又出于骨縫,充于肌膚,復歸于丹田。
如此纏繞不息,循環(huán)不已,功行日久,自然形成一股剛柔相濟的纏絲勁。簡言之,就是以心意想著螺旋纏絲,內氣纏繞于肌膚之中,中氣貫通于骨髓之中,即為纏絲運中氣,也就是纏絲勁。
總之,渾身俱是纏絲圈才符合陳式太極拳運動的規(guī)矩,待到功夫純熟以后, 自然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jīng)]有圈,外形沒有圈,而里面有圈,即大到無外之圈,小到無內之境。渾身處處皆太極,無心成化如珠圓。
胸腹折疊運開合
胸為乾、腹為坤,胸腹開合折疊運化及陰陽開合乃乾坤循環(huán)之道。體前胸腹為陰面,任負一身之陰脈;體后脊背為陽面,總督一身之陽脈。任督兩脈為大體陰陽、升降循環(huán)之道;上下四肢為旁路陰陽、交通往來之路,胸腹開而脊背合,胸腹合而脊背開,前開后合,前合后開,則任督兩脈得以溝通而升降循環(huán)。胸腹一開,上下四肢皆開;胸腹一合,左右兩旁皆合。身以腰為界,胸腹開時,腰以上,氣上行,通達兩臂肩、肘、手;腰以下,氣下行,貫達兩腿胯、膝、腳。胸腹合時,四梢之氣復歸丹田而一氣相合。
由此可見,一身開合首在胸腹,胸腹開合為一身總開合。拳經(jīng)云:“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周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德。”五臟藏于胸腹,經(jīng)脈源于五臟。五臟內藏精、神、氣、血、魂魄,其中精、血、氣是五臟中存在的寶貴的物質,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基礎,精、血、氣旺盛并能保持常存不泄,則人的身體健康、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
而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腎志為五臟之神,五臟各有所主,心主脈,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腎主骨,五臟若得養(yǎng),則筋皮肉骨均得以養(yǎng)。五臟若壯,則筋皮肉骨亦強;五臟康壯,則其精華養(yǎng)氣、養(yǎng)血、養(yǎng)精。氣足、血足、精足則養(yǎng)元精、元氣、元神,培補先天之不足。胸腹開合折疊以按摩五臟,運化五臟,康壯五臟,并通過所系之經(jīng)脈,使氣血流行,營衛(wèi)周身。
練到一定階段,若身上有跳動之象,是心經(jīng)氣足之故;若感到筋有竄動或抽動,是肝經(jīng)氣血精華在行動;若身上有肌肉跳動等感覺,是脾經(jīng)氣血精華在作用;若皮膚有蟲爬發(fā)癢感覺或氣流升降跳動,是肺經(jīng)氣血精華在行動;若運動中骨節(jié)作響成精足陽舉,是腎經(jīng)氣血精華充足的作用。由此可見,胸腹開合折疊運化使太極拳的養(yǎng)生功效更具完善,更為顯著。
一身虛實在胸腹。胸一松,全體舒暢,橫膈膜下降,帶動兩肩自然放松下沉則上虛;胸空自然腹實,氣沉丹田則下實。上虛下實,則濁氣下降,清氣自然上升,陰陽得以分清。胸腹開合折疊運化,使上體更虛,下體更實,推手較技時則不懼他人推倒;胸腹寬宏廣大,則來物皆可順應。
一身纏絲由胸腹而運。胸腹開合折疊與腰脊左右旋轉的配合,使腹中內氣、胸中內勁如太和元氣轉圈,由內而外、由里及表地漸漸向上下左右四旁盤旋繞轉,勢如漩渦流轉,形似烏龍絞柱、蟒蛇繞樹,上則轉膀旋腕,下則轉膝旋踝,渾身內外俱纏也。
若胸腹不思開合折疊,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脊不做左右旋繞,則內氣難以鼓蕩發(fā)動,中氣難以達于臍下,真氣難以出入循環(huán),氣不能纏繞于肌膚之間、貫通于骨髓之中,則無纏絲勁可言。胸腹能有開合折疊,引化進擊方能渾于無跡。
拿住丹田練內功
打拳貴在精神氣,精神領起勢要驚。精神貫足,內氣充足,內勁渾厚,拳術的威力才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才能達到冷炸彈脆、見手分離的高級境界,或稱太極功夫。拳經(jīng)云:“太極拳中路,功夫為先”,“不是別有方,只是中氣足”;
拳諺亦云: “一功二膽三技巧”,“力不敵法,法不敵功”。所謂拳術的“術”,指的是用的方法,稱術法或拳法,也稱招法或著法。法雖有萬,而萬法歸一,一就是功夫,對太極拳來說就是內氣、內勁或內功,得其一而萬事畢。
求內氣、內勁或內功的方法稱功法。所以,練太極拳必須“拳法、功法、養(yǎng)生法”三法合一。若能三法合一地練習,就能將練太極拳升華到練太極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極拳的內涵、質量及功夫的研究和提高。而不在套路多少、架子高低和動作規(guī)范與否的形式上束縛自己。
功法的研究就是內氣、內勁、內功的培養(yǎng)和提高,得此方可言拳,舍此無以為拳。氣為勁之體,勁為氣之用。太極內勁的實質就是意氣相合、神氣合一;太極內勁的物質基礎就是精、氣、神;太極內勁的質量取決于習練者本身的精、氣、神的質量。
所以,欲培養(yǎng)和提高太極內勁,就必須培養(yǎng)和壯大人身三寶精、氣、神。精足氣足神足則內勁自足。內氣、內勁的培養(yǎng)和提高就是修煉太極內功。以功為本、以養(yǎng)為主、以拳為母的有機結合就是太極功夫的內涵。
中丹田是先天元氣之舍,主生化,司呼吸,中丹田不能呼吸則中氣難以達于臍下。古人稱之為“中央戊己土,萬物由此生”。中丹田之后為后丹田即命門穴,中丹田之下為下丹田即會陰穴深處,中丹田之上為上丹田即兩眉正中深處祖竅穴內。
上丹田為天門,下丹田為地戶。天門主神,地戶藏精,氣海蘊氣,出入在命門,運化在神闕。此丹竅不可不明。行、立、坐、臥不離這個,打拳練功亦不離這個。所以要虛領頂勁神貫頂(上丹田),會陰內收氣下沉(下丹田),虛實轉換全在腰(后丹田),周身之氣歸丹田(中丹田)。能如此,就能拿住丹田練內功,不離丹田運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