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要”是練太極拳之前放松周身以進入修煉狀態(tài)。十要,是要求下收臀或溜臀、裹襠、收腹、吸腹股溝、展胸、圓背、內(nèi)吸肩胸窩、弛頸。
太極拳的身形十分講究,一定要規(guī)范到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松柔身形,也就是太極拳所要求的體能。
身上的九大關(guān)節(jié)松開后,身體的各個部位亦應配合,相適應放松。如松腰與溜臀、裹襠、收腹、圓背密切相聯(lián)系,孤立的去松腰是困難的。在講述放松臀部等十要部位,還是從下往上,一個部位一個部位論述松之拳法。
臀
臀部在太極拳中主身形中正。王宗岳拳論有“尾閭正中神貫頂”的教旨。尾間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于長強穴。
身不正而尾閭歪斜,影響身形中正;擺尾必定搖頭,破壞了身形的正體中正。太極拳要求身形中正,臀部下收,或稱溜臀,方可保持身體正直。
臀部下收,呼吸自然深沉,會陰部位自然上提,身體易于放松,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響松腰、圓背、拔脊、裹檔等部位的修煉。翻臀則破壞全身的松柔關(guān)系。
溜臀動作并不難,是摸得著看得見的部位,動則臀下溜,手扶有下溜感。
襠
襠是任督兩脈的交會處。練家襠的功夫以圓襠、襠開一線為佳。襠在會陰穴兩側(cè),會陰與百會穴上下呼應相對,自然疏通任督二脈,王宗岳有“虛領(lǐng)頂勁”“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之先賢拳論,可見襠在全身之重要。
練家在身形拳法中應刻意修煉,技擊中常被對方“腳踏中門襠里鉆”得勢使自己失敗。
在拳勢中坐步與弓步的虛實變轉(zhuǎn),襠圓胯松步法自然變轉(zhuǎn),稍一用力即受人制。練家要警惕,襠不可著力以虛為要。松襠的關(guān)要是裹襠,似嬰兒以三角巾從臀部兩胯自下而上,從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襠動作。
收腹
王宗岳《十三勢歌訣》云:“腹內(nèi)松靜氣騰然”,體內(nèi)輕松不瘀阻,呼吸順暢深沉,都來自松腹。
溜臀、裹檔、收腹是緊密相聯(lián)的三個中部部位。臀、襠松活,腰空,背圓靈活不滯,使全身松開,虛實變轉(zhuǎn),開合自然,這是收腹之功效。腹內(nèi)松靜與氣沉丹田是否不協(xié)調(diào)。
太極拳家一般不提氣沉丹田。氣沉丹田久練小腹似扣著一口鍋,看著圓鼓鼓,摸著硬邦邦,影響練家在技擊場上操勝券。
聰明的拳家在修煉身形的過程中,循拳理拳法遵道而修,氣沉丹田有悖太極陰陽變化。丹田為練氣不存氣,練意不存意,練勁不存勁,使腹式呼吸順暢,兼有養(yǎng)生作用。小腹硬梆梆象扣一口鍋也許是病態(tài)。
前輩太極拳家有“氣卸到足底”、“勁起于腳”、“其根在腳”、“上下相隨人難進”之說都論及到氣到腳。
太極拳名家楊禹廷有“用腳呼吸”的教旨,他的腹部、小腹給人感覺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洞。老拳師從來不說“氣沉丹田”,可見氣沉丹田,不一定是上乘功法,拳家不可不察。
腹股溝(右左)
小腹左右兩側(cè)部位各有一條向下走向的溝,名為腹股溝。
腹股溝對吳式太極拳的身形、重心的變轉(zhuǎn)十分重要。吳式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單腿重心為“主柱式身形”,兩腳雙重僅僅是瞬間的過渡。弓步和坐步為單腿是實腳,不著力的為虛腳,功法規(guī)范不容虛實不清,實腳實,虛腳虛凈。
拳法要求,弓坐步“三尖相對”即弓膝無過不及,不得超過大趾甲根部,鼻尖上下遙相相對。
腳尖、膝尖、鼻尖成三尖相對之勢,尾閭“坐”于坐步后腳跟部位。這個動作難度很大,只有吸松腹股溝方可準確完成這一動作。
胸(含三要:展胸、收吸左右胸窩)
胸部放松有關(guān)周身松之大局,拳論有“腹松凈氣騰然”之要求。胸松的操作難度很大,如何習練松胸是極為重要的拳法。含胸可以嗎,不是不成,前人有“含胸”之說,但我們對前人的身法理解不透。
練含胸者,又都松不下來,從外形看可以觀察到兩肩前傾或兩肩前合,胸部仍松不下去,一觸即滯。
胸部放松與松肩關(guān)聯(lián),在胸部放松時,含胸動作把握不準確,影響背部的放松,胸背不松,影響周身松凈。通過實踐,筆者認為展胸為佳,展胸與松肩、垂肘同時進行。
如此操作胸部仍然不凈,這時應輕吸胸肩間之胸窩的部位,胸部自然展松,聽勁有追不上的感覺,似有一個深洞。
背
背與空胸相關(guān)聯(lián)。空胸背部自然活圓,似龜背,空腰脊椎自然節(jié)節(jié)上拔,是督脈從會陰向百會的自然走向。
空腰,脊椎自然節(jié)節(jié)上松至頂,有“氣溫周身”“滿身輕利”之感覺。技擊運用有“力從脊發(fā)”克敵至勝的威脅力。
空胸、圓背的過程中,空腰、脊椎骨節(jié)節(jié)上松的同時,脊椎有脹熱的感覺,有粗大的感覺,你的背部功夫就已顯現(xiàn)出來。
請注意,因背是練拳過程中,周身松而得,不是單找此功。單找單練難以如愿。
頸
虛松胸腰、背之后,向上是“十要”的上端,要松頸部,松頸部也稱謂弛頸。
弛頸以靈活頭部,有“猴頭弛頸”之說。不要刻意“豎腰立頂”,如此意大力過,影響空腰、圓背,不利周身放松。
頸部以自然虛松為好,為了找到弛頸的感覺,以收下領(lǐng),兩眼平視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