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是佛家的理論,而太極拳則是一門傳統(tǒng)的理論,那么這兩者之間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具體的了解一下,從而更好的結合太極拳教程進行太極拳的學習。
一、禪定
禪定,是我國佛教修煉家的常見與佳的修煉方式,是歷代高僧大德對自然、社會、人生及本體的一種參悟和覺解,是神妙的頓悟、高超的境界、徹悟的般若、高的知解,它有無窮無盡的奧妙與真諦,我們很難用準確的詞語表述它的內涵。這是因為禪定之根廣且深,它廣闊到三世,即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又深入到十方,即任何方向、方位,無邊無際,無止無盡。禪定的目的在于參求以開悟,即無相無我三昧而解脫。一切皆有禪,一切又非禪。黃花綠葉、清風明月,大自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小至鳥獸蟲魚、滴水微塵,都在禪中。人們身居禪境,心處禪意,則超凡脫俗、超塵絕世,智則洞徹幽微,心則明慧曠達,意則和平自在,高遠神明。
二、太極之源
某位的太極拳家曾說:太者始之先,極者終之后,含始后終前、始先終后的過程。他研究太極三界九理,三界指無界——有無界——無界的循環(huán)。九理指哲理——易經及 其解說與衍生之理,學理——黃老的道、德之理與自然、無為、返本等,法理——深奧、博大、無窮無盡的哲理,神理——發(fā)天地幽微之化變及普通人的六根六識所感受不到的理,教理——道、佛因緣業(yè)報等,常理——擷世間后先終始的必然過程,法理——師法自然、有無、動靜,功理——在行功走架中實證產生的自然修為,證理——一無所有、本來無無,萬有對應于無。此九理的共同要求是透悟機微,圓融無礙。他主張修煉太極者應該明確其理以凈化心靈
三、拳與禪的契合
太極拳是太極理論的演化與表征,禪定是禪的修為與表現(xiàn)。從上面的簡述中,不難看出運拳與禪定的契合。練拳者修禪,修禪者練拳,必定相得益彰,各顯其優(yōu)。當然兩者有別,不能等同?,F(xiàn)在我們從練拳的視角對修拳禪定進行比較。
1.廣在性
在佛家的理論中,禪是無處不在的,需要我們通過禪定的方式去理解與追尋的。而太極拳的理論中太極也是無處不在的東西,需要我們通過修煉太極拳的方式來追尋。
2.無言性
禪是需要悟的,而且是無法用語言來說明,而太極拳的拳理同樣有這樣的特性。在我們學習太極拳的時候,更多的是通過無言的方式去追尋理解太極拳的真意的。
3.破我執(zhí)性
所謂我執(zhí),即因塵染障礙迷失于我心我身中而不見自性自身。禪者如不解除自我束縛和障礙,則永遠不能開悟;拳者如不清除心理上各類雜染,則永遠不能入靜。禪者、拳者都要在知我、解我、斗我中獲得凈化,求得身心解放,禪者提升境界,拳者提升拳藝。學者南懷瑾先生,提出修白骨禪,剔除皮肉血污,只剩白森森骨架一副,似乎比修煉太極的一絲不掛要求更為高層。破我執(zhí)之心越徹底,修煉太極也就越有效。
4.悟性同中有異
對于悟禪,有人能夠很快的領悟,而有人則需要日積月累的修煉才能領悟。不過禪的悟往往都是在外靜中進行領悟,而太極拳的悟雖然同樣有不同的方式,但是需要我們在拳架的練習中悟,即在外動中進行悟的,
四、拳禪結合的主旨
將學、參、悟的禪定融入太極拳養(yǎng)生運作中的主旨與方法
主旨之一
先須遵循孔子所力行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防止四種主觀主義,即隨意臆測、主觀武斷、拘泥固執(zhí)、自以為是等傾向。人愈年老,愈不易做到四勿。當我和一些老年練拳者談及學點禪學、讀點佛經時,他們大都一言以蔽之曰迷信,當我問及其讀過哪些禪學書時,他們大都坦然曰一本也沒看,一句也沒背??梢姸鄶?shù)習拳的老年朋友缺乏對禪學的認識,存在著孔子批評的傾向。須知禪學是中國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佛學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盡管由歷史之因那里可能精蕪并存,但其精髓卻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的高智慧的結晶,習拳者吸取其精神修為好處無窮。提倡拳者學點 禪,并不是要求他們改變幾十年生活方式去做僧人,而是為了使其更加透徹地解悟太極拳的文化性、哲理性,從而練拳養(yǎng)生。
主旨之二
讀點經書,讀點禪詩,背點禪性詩詞,以提高對禪意、禪境、禪情、禪定的認識。初學的中老年朋友可以從讀誦《心經》開始?!缎慕洝啡僮植坏剑且徊恐匾U經。熟讀成誦,一日數(shù)遍即可。然后學些本世紀新出版的普及性的佛教文化知識,尤其應首先了解慧能大師的奇能奇事,以提高興趣。另外還應背一點禪詩(專談禪的)及禪性詩,如唐代詩人李白、王維,宋代詞人蘇軾等人的詩詞。
主旨之三
孔子觀江河而感悟逝者如斯,老子觀水之流走而感悟七德之上善若水,蘇子觀大江東去而感悟人生如夢,浪花淘盡英雄,王陽明靜坐觀竹而感悟理學真諦,可見感悟是獲得智慧的途徑。余功保先生主張約束性感悟與非約束性感悟結合,這種感悟觀是將漸悟與頓悟的具體化,很有意義。讀點禪學、觀察世象中提高感悟的層次性、漸進性、自覺性,也是一種參禪,即使只是初級的,也可以放松心靈,使其獲得自由,以加深對拳的理解。
五、禪拳結合的方法
法一:在禪境中入拳境
如六祖慧能大師言:何期自性本自清靜。其具體修為是清靜站樁。九月即人在月中,月在人中,設意身處大明月內,腳下踏月,手中握月,胸中、腹中、頭腦中轉月,八月大小不等,加天上一月計九月,朗朗皓亮,仿佛人隨月移,而行月在自轉公轉,人亦如此,此月非月,此人非己,在站樁中體味禪境,求無極、混元、中定,求心清、身輕、空靈,感受到 站樁為拳架招式所不能代替。站樁練久了,筆者感知內氣運行,樁也就站出其趣味,越久則味越濃,趣濃則拳境逾清靜,清靜之徹底即禪境。
法二:在禪意中行拳走架
這里引述太極名家趙斌先生的《拳詩》:意趣環(huán)生味無窮,恰似楊柳擺春風,練到柔和優(yōu)美處,行云流水一般同。環(huán)生指拳架中的弧與圓及半圓、月牙圓、螺旋圓、S形圓弧等外在內在形式;楊柳擺春風”指自然和諧;處字非同一般,指精妙絕倫的拳境、拳機;一般同即禪意,似云非云,似水非水,似行似流,不行不流,具體為有→有無→無(萬有)。
具體到一招一式,起、行、止、轉都要以丹田為核心,以腰脊為軸,手、眼、身、步、足予以協(xié)調統(tǒng)一,達到平衡。運拳中的平衡與參禪的靜態(tài)平衡相反,是動態(tài)平衡,太極名家高壯飛先生將這種平衡分為三種狀態(tài),即隨遇、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狀態(tài),隨遇平衡如球,穩(wěn)定平衡如不倒翁,不穩(wěn)定平穩(wěn)如倒置三角形,運拳時曲中求直,求圓占中,隨曲就伸,盈虛有象。太極拳運行中的所有動作從平衡角度講,不過是上述三種平衡形式的轉換而已,在平衡中求和諧,在和諧中得禪機。
這里必須強調,習拳者應關注每半個動作的內操內練與禪意結合。只有在半個動作里解析了內操內練,體味氣機,即體驗返觀內視與內氣循經走脈、氣運四梢等,拳境拳意才能得以擴展、升華,否則便是囫圇吞棗、生吞活剝,終不能隨機順勢,更不能得其禪機。禪機與拳機相互作用,在太極圓環(huán)里合二而一,這便是深得其妙。
法三:在收勢中升華禪定,回返中定
其境為行乎其不得不止,不可或止,一般習拳大都草草收場,其實這是一個大弊端。收勢是讓拳者回復到無極、中定混元狀態(tài),與起勢比,它不是機械地重復、回返,而是一種比運行更為高超的圣境,即妙有之無境,此境正是禪定之上境。它的特點是至高至真至無。參禪者到此境,心靈空凈,慧通大宇,忘我忘身忘心,見性見明見靈;拳者則是空空蕩蕩,無息無欲無我無意無拳,進入高層無為,以得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