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所反映的理論很多都是可以通過辯證的方法來看的,這些理論如同陰陽一樣能夠相互聯(lián)系但又相互對立。今天介紹的太極拳中的十大關(guān)系,是為明顯的表現(xiàn)。掌握好它們之后,讓我們更好的通過陳式太極拳小架二路教學來學習太極拳吧。
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在太極拳中這種陰陽之間相反相成的關(guān)系是一以貫之的,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是靈魂,是生命。具體表現(xiàn)在十個方面:快與慢。剛與柔。長與短。穩(wěn)與靈。松與緊。曲與直。伸與縮?;c打。虛與實。動與靜。矛盾的兩方面中哪一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哪一個都不可過與不及。正確處理好這十大關(guān)系,是提高練拳效果的重要途徑。
第一節(jié) 快與慢
在普通人眼里看來太極拳慢慢悠悠,毫不費力,是一點技術(shù)含量都沒有。其實這個慢才是太極拳的要點,也是太極拳奧妙所在。有人會說慢有什么難度呢?其實不然,慢又是比快更難。簡單的就以抬腿為例,快速踢腿是很簡單,但是讓你慢慢的抬起腿還要抬高,就很容易會覺得累了。嘗試了之后,應(yīng)該就能夠明白太極拳的慢有多深奧了吧。
慢練對身體的要求高,實際上的難度要大得多。只有待慢練日久,周身一體,調(diào)控自如了,才有可能由慢入快。這個過程不是人為的,不是練者今天想練快就練快,想練慢就練慢,而是你的功夫到了那個地步,慢的功夫深厚了,才有可能快。這時的快才是有根的快,是收放自如的快,是可用的快。這就如同練習書法,必須從楷書一筆一劃地開始,真正的書法家沒有不會楷書的,由楷書而行書而草書,一開始就草,充其量也就是一團亂草罷了。所以練太極拳一定要從慢開始,所謂慢工出細活,把基礎(chǔ)打牢。但慢決不是我們的目的,若只一味陶醉在慢中,只會慢,不會快,也不足以稱為太極拳。因為是拳就是要用的,用時非快不可。
在實際練拳中也要掌握慢的度,慢而不滯,也就是不能有停頓的感覺,特別是在動作的轉(zhuǎn)折處。練拳不是越慢越好,與其那樣,不如停下來站樁算了,然而這兩者之間誰也不能代替誰,各有各的功效。走拳架是體會拳的用法,太慢了,停頓了,養(yǎng)成了習慣,將來真的用起來就出不去手了。所謂“行云流水,綿綿不絕”,就是說不可有停頓、滯澀之感。
第二節(jié) 剛與柔
開始練習太極拳時,可能只會盡量的確保柔,更有可能連柔的原則都練不好,因而對于太極拳的剛就更加困惑了。事實上,太極拳應(yīng)該是剛?cè)岵?,既柔中含剛又剛中帶柔。不過不要簡單隨意的理解太極中的剛,是會出錯的。太極中的剛是指你的身體能夠充實健康,指的是整體的剛勁。因而在練習太極拳時要確保自己做到了剛?cè)岵?,每一份力都用到了實處?/p>
第三節(jié) 長與短
長者,遠也;短者,近也。意有長短,手也有長短。放人意要長,發(fā)力手要短。放長護短。練長用短。能短者方能用長,無長不足以護短。長有短處,短有長處。與人交手,手不是越長越好,能伸出一寸奏效,決不伸出兩寸。手伸得越長,離自己的根節(jié)越遠,越容易失去控制,越易為人所制。功夫越大的人,才越敢于將手放出去。拳經(jīng)上經(jīng)常說在做動作時要將手“極力伸出”、“到極處”等,就是要鍛煉放長的能力,所謂“筋長力大”是也,只有平時將筋抻出來,到用時才能放的出去。平時練習,站樁也好,打太極拳也好,向外開時,意念都要盡量放遠,越遠越好。俗語說,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練拳也如此,意念若放不出去,動作也必出不去。拳經(jīng)云,先求舒展,后求緊湊。就是說要先長后短,先把順勁打好,把開勁打好,把長勁打好;然后再練逆勁,合勁,短勁。意念與勁力的放遠寧可能而不用,而不可用而無能。鷹有時比雞飛得還低,但雞永遠也飛不了鷹那樣高。真正放人出去,只是寸勁,即放得出與放不出,只在方寸之間。其余的所有動作都是為其做準備的。
第四節(jié) 穩(wěn)與靈
拳經(jīng)云:形式沉穩(wěn)如泰山,身體輕靈似飛鳥。兩者似乎不可兼得,然而又必須統(tǒng)一于一體。須先穩(wěn)后靈,穩(wěn)中求靈。過于求穩(wěn)則失靈,過于求靈則失穩(wěn)。穩(wěn)非固定之穩(wěn),而是動中之穩(wěn)。靈非飄絮之靈,而是有根之靈。無穩(wěn)則發(fā)力無根,放人無力;無靈則形勢呆滯,放人無機。曾有前輩武師說過,即使把你的雙腿捆在木樁上,可算是夠穩(wěn)了吧,但你的腰、胯、肩、手都無力,也還是一樣可以把你打倒,腿不倒,腰倒。有些人總以為練拳的架子是越低越好,架子低,步子大,肯定要穩(wěn)得多,但這樣一來,靈活性必然會減少,而且從生理上講,架子太低也不利于腿部氣血的流通,年輕時尚無所謂,中年以后恐不利于行。會練拳的人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中庸”之點,求得事實上的佳高度結(jié)合點。孫氏太極拳要求架子的高低以膝蓋處無死彎子為準,也就是角度不得小于直角,而初學者應(yīng)適當高些,比走路略低些就行了。
第五節(jié) 松與緊
緊,肌肉用力作功之收縮也;松,肌肉不作功,不用力也;二者都是人的本能,天性,卻又都是后天鍛煉出來的功夫,非積累功力不足以有也。大凡人在未練之前,只有散而非松,只有僵而非緊。不用力時是散的,一用力便是僵的。松與散,僵與緊之間的差別,就在于身體是否在意念的控制之下,如果是有序、可調(diào)控的狀態(tài),則不用力時是松,用力時是緊。若處于無序、失控的狀態(tài),則不用力時是散,用力時為僵。要松而不散軟,緊而不僵硬。無松無以談緊,無緊無以用松。松為蓄,緊為用。越松越緊,欲緊先松。發(fā)人時力走驚彈,如抽軟鞭,如被電擊。松者,弛也;緊者,張也。古人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意思是:只緊不松,誰也不能做到;只松不緊,誰也不愿做到;只有一松一緊,才是正道。這里所說的松和緊,都是通過練功而達到的。
體會松與緊,對于初學者而言可能很有難度,因而應(yīng)該從用力開始學起。開始用的力大了,就會知曉要如何減力,但如果一開始就不用力就很能體會太極拳重視如何把握力的。在體會了用力的程度之后才能更好理解不多用一點力氣的松,與將所有力氣集于一點的緊。松與緊對立又統(tǒng)一,需要仔細把握其中的尺度。
第六節(jié) 曲與直
勁以曲蓄,力以直發(fā)。曲蓄則游刃有余,可以引進落空,直發(fā)則猝不及防,有如迅雷擊地。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委曲求全,都說得是曲的重要性。不曲就不能保全自己,就不能化掉對方的打擊,也就不能實現(xiàn)后的直。所謂“站直了,別趴下”,“寧死不屈”,都只是精神上的意義,在實際操作上是不可能的。兵法云“避實擊虛”,“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fā),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其中“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防守還是進攻,走直線都是愚蠢的,看起來距離短,可是因為目的太過明顯,易于為人所察覺,所以往往反而達不到目的。只有曲線運動可以極大地保持運動的隱蔽性,使人在攻擊我時找不準發(fā)力點和方向,而我欲攻擊別人時則讓其無所適從,防不勝防。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力量,即在不知不覺中就移開了外力的方向并將其化為無的之矢。
有句歇后語“西瓜掉在油簍里——又圓又滑”,是說人處世圓滑,試想,如果這個又圓又滑的球再不停地旋轉(zhuǎn)起來并做著不規(guī)則的曲線運動,試問,對這樣一個目標要想一擊中的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吧!在太極拳中的曲就更有特別的意義,因為要想以柔克剛,就必須舍己從人,做柔和的曲線運動,在不斷變化的曲線運動中,使對方的打擊力消耗殆盡,從而為自己的反攻創(chuàng)造了前提。非曲無以化,非化無以打,非打無以直。“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唯曲方可通禪,禪者何?頓悟也。能悟到曲之妙用,拳中三味可得也。
第七節(jié) 伸與縮
縮是后撤,伸是前進。縮為合,伸為開。縮為逆,伸為順??s為吞,伸為吐??s以聚蓄,伸而發(fā)作??s要柔,伸要剛。縮不是癟,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收斂凝聚,創(chuàng)造佳攻敵之形勢??s不了,就沒有伸的條件,所謂“拒敵于國門之外”,處處設(shè)防,等于處處不設(shè)防。列寧說“退一步,進兩步”,毛澤東說“敵進我退,敵住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通俗形象的話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收縮是為了更好的伸展。蓄之既久,其發(fā)必速。然而需特別注意的是,縮不是逃跑,不能丟,不能離開對方的手,拳經(jīng)云:擎開彼勁借彼力,引到身前勁始蓄。說的就是在縮的過程中不可丟,而要擎住對方的勁,不丟不頂?shù)匾阶约荷砬?。這樣的好處至少有兩個:保持接觸,因而能掌握對方信息;使對方認為是把我壓迫得退縮的,而不是我主動后撤的,因而產(chǎn)生錯覺。
第八節(jié) 打與化
打就是化,化就是打。出手之間,既是化,也是打,無不化之打,也無不打之化。不化之打必犯頂撞,不打之化則為盲目?;蟛粩?,打求可勝。一而二,二而一,一、二之間并無間斷,同時而發(fā),方可奏效。向后引進落空是化,向前迎著對方的手打去也是化,用自己的身體迎著對方的出手頂去,使其力量憋住發(fā)不出來,還叫化??傊?,使對方的手打不著我就是化,不可拘泥于形式也。俗語云,進攻是好的防御。太極拳雖講后發(fā)制人,但決不是提倡被動等打。拳經(jīng)云,彼不動,我不動;彼若動,我先動。后發(fā)而先至。強調(diào)了占先的意識。俗語說“先下手為強”,先動既不是盲動,也不是蠢動。盲動者,不得機得勢而亂動;蠢動者,勁力直露,沒有變化,自己的意圖暴露無余。得機得勢從何而來?從運動變化中,從引領(lǐng)對方中尋找出來的。若一味只知“后發(fā)制人”而不肯或不敢先動,豈不是太被動、太癡呆了?若是平時推手游戲還好說,若是真交手時,特別是以寡敵眾時,就一定要以自己的虛實變換的動作去調(diào)動開對手,尋找出薄弱環(huán)節(jié),各個擊破。此時就一定要主動,要先動。
第九節(jié) 虛與實
實為基礎(chǔ),虛為變化。只實不虛,是傻把勢;只虛不實,是假把勢;虛虛實實才是好把勢。虛實有三種,自己的虛實,對方的虛實,和敵我之間總合的虛實。自己的虛實首先要明了,自己的長處是實,自己的短處則為虛。要揚長避短,盡量以自己的實去攻擊對方的虛,兵法云“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講的都是虛實關(guān)系。虛實關(guān)系運用得好,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集中優(yōu)勢兵力以打擊敵人,也許我的整體實力不如對方,但我能集中起我的全部力量,而對方的虛弱處只有50%或70%的力量,那么在局部就是我占優(yōu)勢了。
虛實把握得好,只能創(chuàng)造出好的攻擊形勢,而后決定勝負的,還看實力。人平均都有百十斤開外,即使什么都不會,要想把他打出去,也要費些力氣,何況還是練過功夫的?所以,說到底,實力決定一切,有時間多增長些自己的基本功,比什么都強,一味弄巧,不在實力上下功夫,肯定要吃虧的。只練拳不站樁,只推手不練拳,都是取巧,都只能得一時之利,真正遇到基本功好的,要拼實力的時候,就不行了。
第十節(jié) 動與靜
靜為本體,動為作用。靜中有動,動中求靜。以靜制動,以靜養(yǎng)動。只靜不動,是為呆滯;只動不靜,是為虛浮。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靜如山岳,動如江河。兵法云:“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都是講的動與靜的關(guān)系。太極十三式中后一式就是“定”,不動,以不變應(yīng)萬變。能不動則盡量不動,能小動則不大動。不動,少動,則我之元氣不散,形式穩(wěn)固,對方不易找到我之破綻。忌多動,亂動,輕動,對方以逸待勞,已得先機。“養(yǎng)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也就是說,動首先是動意念,是動腦,動心,是根基,是源。而肢體的動作只是枝節(jié),是流。儒家提倡“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推式修養(yǎng)方法,其基礎(chǔ)就是意和心。拳術(shù)亦然。站樁是靜,練拳是動。在站樁中可以專心地體會從頭到腳的規(guī)矩和感覺,站出一個“整”字來,雖然不動,但把動的基礎(chǔ)打下了,沒有這個靜,動起來就會散亂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