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論中說“力由脊發(fā)”,又說“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有的說“勁起于腳,主宰于腰,靈通于背,形于手指,發(fā)于脊骨”。
從前人的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各種說法中勁、力乃一不二;其次,所述發(fā)力點雖異而一。因為,無論脊或腿皆主宰于腰,太極拳若沒有腰的主宰,身便散亂,任何局部之勁力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太極拳的根本大法“命意源頭在腰隙”,所以說“無腰不太極”,太極拳練的就是腰,即俗所謂“別看太極柔剛勁腰中求”。在太極拳論有中云:“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也就是說太極拳的運動,“一舉動周身具要輕靈,尤須貫穿”,若離開了整體的貫穿,而單純強調(diào)某一點或局部,太極拳必將散漫失其真宗而不能做到“完整一氣”。
真正的太極拳發(fā)力,是一個周身協(xié)調(diào)運作的過程,并不是由身體的局部而發(fā)的,腳與大地的蹬斥力只是發(fā)力的第一作用點,并通過大地的反作用力回饋自身,使自身能量放大,加能而出。太極拳的發(fā)力,乃有其源,這個發(fā)力源就是“腰”,即所謂“依中而行,本中而運,由中而發(fā)”,太極拳其腰柔而其勁剛。因此,太極拳中也就有了“開合鼓蕩主宰定”的論述。
太極拳的任何流派,若離開了腰的運化,也就無所謂太極拳了。至于“其根在腳”的論述,只不過要求拳者下盤沉實而重心穩(wěn)固,充分利用人與大地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使自身的力量產(chǎn)生大功效而已。
乃是常識無可多論:“發(fā)于腿”也就是腿的屈伸而已,凡扛過東西或搬過東西的人都會感悟到,亦不必多述。然而“力由脊發(fā)”與“牽動往來氣貼背”一樣,在理解上就不那么容易了。
“力由脊發(fā)”的說法,并非太極拳之力真正由脊背而發(fā)的。若單純強調(diào)力發(fā)于脊,就等于說太極拳是局部用力,這有悖太極拳整體均衡用力之則,其實,“力由脊發(fā)”,也只是前人對太極拳發(fā)力特點的一種感悟和不同角度的描述而已。
那么,這種感悟由何而來呢?主要還是源于太極拳的“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領(lǐng)頂勁”的基本要領(lǐng),是頭領(lǐng)身拔、開肩虛腋、頂膝坐胯、圓撐爭拔的自然反映的結(jié)果。
由于太極拳的手臂圓撐、身形爭拔而使背部前裹,脊骨后撐而自然繃勁,這樣就使后背和脊骨有了力的感覺,如手向前發(fā)力時,背部后爭,腿向后蹬,身向前擁。前進(jìn)中的整體爭合之力就反應(yīng)在了后背的脊骨上,所以,前人也就有了“力由脊發(fā)”的感悟和論述。
太極拳若把人的身體比做一個彈簧的話,無論是拉伸、旋擰,還是按壓、推擠,其力點都會集中于彈簧的中部,并通過中部的形變而產(chǎn)生蓄能和釋能效應(yīng),并使其做功,其功率的大小取決于受力的大小,受力越大,回彈時反作用力越大,這也就是太極拳能借力打人的奧妙所在,也就是“別看太極柔剛勁腰中求”的道理所在。
當(dāng)然,這只是一個比喻性的描述而非其真,因為人是活的而物是死的,太極拳贏人不僅需要借人之力,更需要自身有力,即便是柔化也是需要順力加力的,所加之力越大其作用也越大,反之亦然。太極拳之所求,乃是用小的能量消耗而取得大的功效,即所謂“以巧破拙,以小力勝大力”,抑或謂之“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修煉,一方面要學(xué)會借人之力,另一方面更要加強自身能量的積蓄儲備,特別要強化腰胯爭合反彈力的訓(xùn)練,這些訓(xùn)練,猶如加粗加密自身的“彈簧”,即拳論中所謂的“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太極拳只有做到“極堅剛”才能“無堅不摧”,太極拳只有周身如簧,才能遇力則應(yīng),發(fā)力時才能撒手便出,即“發(fā)勁似放箭”。
其實,太極拳之發(fā)力,亦不過周身整合的松緊運動而已,因為人之運動是靠肌肉筋腱的松緊帶動骨骼的運轉(zhuǎn)而生的,松緊是人體運動的核心和樞紐,離開松緊人不可能產(chǎn)生任何運動,所以說,拳學(xué)無玄虛,真功本無秘,拳不過攻防,變不過虛實,用不過剛?cè)?,練不過松緊。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太極真功松緊系,易變松緊求真諦,自然松緊自然力,發(fā)與不發(fā)在心意,一切有為都是假,無為而為乃成真!那么,太極拳真諦也就是一松一緊一運化,一松一緊一太極,一松一緊力自出,一松一緊自無敵,不松不緊不剛?cè)幔陕o力渾厚,瞬松瞬緊炸力崩,漸瞬松緊鬼神驚,拳者若明此中理,無師自通功必成!——僅供參考。許多論述似是而非 ,失之偏頗。讀者需要辨析。
怎樣做到外三合
一、肩與胯要上下垂直,在一條線上,身體就可中正。肩與胯又要有相吸相系之意念,要以胯帶肩要動齊動。
二、能做到肩與胯合自然肘與膝會相合,應(yīng)要注意肘與膝相系運動的配合,做到身法中的裹襠及松肩沉肘之法,有利于肘與膝的相合。
三、手與肘也要上下相糸,要做到足到手到,上下相隨,兩手的陰陽開合要與兩足的外擺、內(nèi)扣相結(ji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