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修身養(yǎng)心的價值
一、貴自然 陶冶人的和諧觀念
太極拳是受中國傳統(tǒng)哲學影響深的一個拳種,它依附于太極陰陽學說,以此為拳理的理論基礎,以此為行拳的本根,謂之“凡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陳鑫太極拳》)。
太極拳陰陽學說是東方的宇宙本體論和認識論,認為自然界周而復始,由無極而生太極,陰陽對轉,化生萬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觀,強調人與自然同樣對應,人身一“小太極”,自然一“大太極”,兩者應當和諧,人應“道法自然”(《老子》),泰戈爾稱之為東方文明要素。
太極拳正是以“道法自然”為指導思想,請多要領合起來的整體要求,符合人的生理,符合運動規(guī)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則。
首先,太極拳從技術上要求松凈自然,無拘無束,“全身處處毫無牽制”,“動靜作勢,純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寬舒自然,松腰斂臀,“無使有凹凸,無使有缺陷”;運行中,“調息綿綿”,呼吸要順其自然,行拳要圓活流暢,隨屈就伸,做到“屈伸開合聽自由”(《十三勢歌》);運動中以意導動,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為。
從宏觀的太極論中,更為強調拳理與“天道”的一致性。太極拳先哲陳鑫說:“打拳皆隨天機動宕,太極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闔辟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循環(huán)”。太極拳中的虛實、閉合、剛柔等變化,處處包含了陰陽對轉,故“習太極拳須悟陰陽要義”(《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使人與天有渾然相通之妙。
其實,中國人并不僅僅把“天人合一”視為一種與自然關系的學說,也是關于人生理想、人生覺悟的學說,將本體論、認識論與道協(xié)三合為一,“天道”與人性(道德原則)一致起來。認為“因為私欲作怪,人往往以小我為我,私欲才會帶來煩憂、困惑”,主張以“天人合一”為“誠明”,提高道德修養(yǎng)。
當西方科技*益發(fā)達的時候,伴同著文化也隨之加劇,個人的焦慮、苦惱、孤獨感導致那種脫離世界“神人合一”觀念的加強,相對來說,引導人如何與自然、社會相處的“天人合一”觀念,成為一種入世之學,必然引起人們的向往。
以順乎自然、天人相通觀念來行拳的太極拳,使人在精神上處于一種空明的“無人之境”的心態(tài),與大自然靜靜地進行心靈交流,這種和諧不僅可以排遣憂慮、忘掉煩惱、拋卻浮躁,還可使人的身心升華一種輕松自如的境界,對陶冶人的風儀、格調、內在心境是頗有裨益的。
當然,人處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不可能置于一種“世外桃園”,太極拳這種修性效應也只能是一個調節(jié),啟迪引導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適應自然。這正是伏爾泰所說的,哲學家們在東方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
太極拳在行拳中還強調“中正”,“不偏不倚”,“無論而不及”的適中,講究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柔中寓剛、動中求靜,陰陽相生,渾然一體,達到一種中和的完美。把人的和諧觀念納入一個新的框架,正是“致中和”、“中庸之道”的倫理觀念推行。這種處世之學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西方人那種極端主義會帶來一種新的思考。一種局面發(fā)展到極端就會走向它的原面,無過而不及的信念可以使人們在成功時謙虛謹慎,在苦難中堅韌不拔,以柔弱勝剛強。
二、求虛靜 培養(yǎng)人的佳情感
立論于清代中藥的《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中國哲學史中的主動學說與主靜學說相對相引,主學說是主動學說的補充。從道家思想的主靜,到道教內丹養(yǎng)生術的主靜,導致了太極拳主靜貴柔拳理的出現(xiàn)。
老子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不欲以靜”,希望恢復一種符合人道的人際社會;莊子要人“抱神以靜”、“必靜必清”、既是長生之法,又是人生境界;道教內丹學說的精要在“養(yǎng)氣守靜”,主張“守靜去燥”、“忘形靜寂”,達到“神靜則心和,心和則神全。”(《云及七簽》)無論從思維方式還是養(yǎng)生思想,都注重道德修養(yǎng),企求由人的內心清凈達到社會的安寧,由個人的修養(yǎng)去化解社會的紛爭,所謂“人徒知從心為快,不悟制得此人,有無窮真樂(《秋澗集》)。”
太極拳將這樣一種虛靜理念注入運動技術之中。練拳前首先要入靜,做到心靜體松,“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陳鑫太極拳論》),使人的身心處于極寧靜、極松脫的狀態(tài)。太極拳要“心靜用意”,在運動中把精神和意念貫注于一招一式之中,也是一種求靜的方法。
結語:綜上所述,太極拳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拳法,每天練習太極拳能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太極拳能調節(jié)身心平衡,堅持練太極拳能實現(xiàn)人們健康長壽的夢想,太極拳也是未來社會發(fā)展必不可少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