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如何教育孩子對于家長來說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有的家長們會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是否是正確的呢?如何教育孩子呢?教育孩子誤區(qū)有哪些?下面就來和小編盤點育兒之道,教你育兒寶典。
學會對孩子說“不”
孩子提出了你認為不合理的要求,你是怎么應對的?答應他還是拒絕他?一位家長的煩惱
我的兒子9歲,讀小學三年級。孩子想要什么就要馬上得到,沒滿足他就大發(fā)脾氣,一直吵個不停,會讓你無法做其他事情,比如到書店要買書,我沒給他買,就把我的摩托車推翻在地;在我上班的地方他要打游戲,我好好和他說再等會,媽媽還有一點事沒有處理完,他就是不聽,要立即坐在電腦跟前.平時答應他的事情你也必須馬上兌現(xiàn),遲一點部鬧得你無法安心,甚至連我生病時都不放過。
了解家庭教育背景
經了解,孩子2歲半前是父母帶,2歲半后到5歲之間由外公外婆帶,媽媽不在身邊。5歲時要上一年級才接回自己身邊生活。老人很寵愛孫子,只要能滿足的都滿足。比如在店里要買玩具,不給他買他就不走,后老人還是妥協(xié)給他買了。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后老人一律滿足。
家庭教育方式分析
老人由于隔輩親,養(yǎng)育方式往往是寵愛有加,過度滿足。特別是孩子兩三歲時,不知道什么該有,什么不該有,不知道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能得到的。而老人的輕易滿足,妥協(xié)遷就,讓孩子覺得原來很多東西可以“心想事成”。
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發(fā)現(xiàn)大人并不是他想象中的無所不能,并不能事事都能滿足的愿望,這時便有了一種挫折感,由于受挫,情緒自然不好,會發(fā)脾氣、會生氣、哭鬧。而大人在這個關鍵時刻卻妥協(xié)了,讓步了。在這場“戰(zhàn)爭”中,孩子終贏得了勝利。在這個過程中,本來的原則(比如,這個玩具家里有了不能再買),沒有遵守:本來的界限(比如你可以哭,但你不能打人)沒有堅守:本來的(比如要有一點畏懼大人)不再存在。其后果是讓孩子形成這樣一種行為模式:只要我想要的,我就一定要得到:只要我鬧了,我就可以勝利。因而養(yǎng)成了凡要什么就要得到、如得不到就發(fā)脾氣、我非得到不可的不良習慣。導致孩子有恃無恐、任性霸道、蠻橫無理的個性。
這種行為模式一直延緩到現(xiàn)在,同樣是想要什么就立即要得到什么,否則就會折騰個不停,直到你答應我為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