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某人濕氣重,那么到底什么是濕氣重呢,怎樣判斷一個人體內(nèi)濕氣重不重呢?如果濕氣重了,我們又該怎么辦呢?這次都是大多數(shù)人經(jīng)??紤]的問題,下面就由小編一一為大家解答下吧。
目錄
7、寶寶體內(nèi)有濕氣怎么辦 8、體內(nèi)濕氣重怎樣祛除
9、濕氣重長痘痘怎么辦 10、夏季濕氣重的藥膳食療方法
濕氣重的成因
濕氣重也是有內(nèi)濕和外濕的分別的,如果自然界的六氣太過的話也不會適合人體正常的適應這就是六邪。
而此處的外濕即為自然界濕氣太勝侵襲人體,由于濕為陰邪易襲陽位其性重濁,所以感受濕邪時會有頭痛如裹困重等感覺,又因其重濁粘膩往往伴有肢體困重麻木的感覺,另外脾喜燥惡濕,易被濕邪所困出現(xiàn)脾虛生內(nèi)濕的癥狀:肌肉酸痛倦怠乏力,納呆食少,便溏完谷不化,口中粘膩等。觀其舌苔厚膩,察其脈象濡臨床間夾其他征象,都表現(xiàn)出濕氣重的癥狀體征。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濕?如何祛濕?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guān)。
1800多年前,東漢偉大的醫(y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fā)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nèi)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nèi)。(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nèi)甜囀軆觯膊∫院盀橹?,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jīng)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內(nèi)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真正的寒癥并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現(xiàn)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diào)的環(huán)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diào)導致汗液揮發(fā)不出來淤積體內(nèi);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huán)境的狀態(tài)下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nèi)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酷暑時節(jié),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涼菜。一杯冰鎮(zhèn)啤酒下肚,從里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nèi),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在中醫(yī)里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臟,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旺盛。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后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還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如果感覺體內(nèi)濕重,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體濕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后,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濕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