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紫砂壺,很多人把收藏鑒賞紫砂壺當做是一種樂趣。不過對外行人而言,專家們說的一些專業(yè)紫砂壺鑒賞術語,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一頭霧水。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常用的紫砂壺鑒賞術語都是什么意思。
目錄
7、紫砂壺的“中和”之美 8、紫砂壺鑒定看氣韻
紫砂鑒賞之色澤美
詩人蘇東坡曾經說過:“從來佳茗似佳人。”紫砂壺也是這樣,我們在品鑒佳人的時候,肯定先看重她長什么樣子,好的紫砂壺也是一樣的,不僅僅它的造型要美,色澤美也是非常重要的。
紫砂陶器之色,首先是由各山所產泥料決定?!蛾柫w茗壺系》記:石黃泥“陶之乃變朱砂色”,天青泥“陶之變黯肝色”,梨皮泥“陶現(xiàn)梨凍色”,淡紅泥“陶現(xiàn)松花色”,淺黃泥“陶現(xiàn)豆碧色”,蜜泥“陶現(xiàn)輕赭色”,團泥“陶則白砂星星,按若珠誹”。其次是陶人匠心配合所致,如“梨皮和白砂,陶現(xiàn)淡墨色”,團泥“以天青、石黃和之,成淺深古色”。善于配土的明代名家徐友泉配制的“泥色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諸名”。種種變異,妙出心裁,移人心目。
歷代紫砂藝人的色性把握力令人嘆服,如“紅之深者日朱砂,淺者日海棠紅,摻砂日碧榴皮;紫砂之色有黯肝、豬肝、凍梨、輕赭、鐵色、淡墨、栗色、沉香水、淺深古色之稱。白沙有白泥窯白之分,黃色有冷金、葵黃、松花、豆碧諸品”。色彩的豐富美感,被充分揭示出來了。當代膠胎工藝的繼承與發(fā)揚光大,更使得紫砂陶的色澤呈現(xiàn)幾何級數(shù)般的增長,而且不同的色泥融合成無數(shù)美麗的紋飾,五光十色,美不勝收,開創(chuàng)了紫砂裝飾(詳見:“紫砂壺裝飾工藝之刻畫”及其它幾篇)的新局面。
然而“萬變不萬其宗”,無論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調和加工,都必須在不用或盡可能少用化工顏料(有時采用絞泥工藝(詳見:“紫砂壺裝飾工藝之絞胎”一文)時極少量的化工顏料或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務使其色不艷不俗,而見其沉著古雅、樸素自然、清新冷雋、明秀柔和,使人覽之舒目悅心為是。若其色火而艷、昏而俗、花而俏,覽者一見則精神不寧,或束目,或煩心,或不爽,則非雅玩之色也”。
紫砂鑒賞之造型美
紫砂陶本身的形態(tài)與人們美好的視覺印象。這就需要遵循陶瓷造型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包括變化與和諧、對比與諧調、平衡與對稱、節(jié)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力度與氣韻、安定與生動等。著名紫砂藝人王寅春以擅長設計制作筋囊器為人稱道。他的半菊壺,從壺的菊蕾到壺蓋再延伸至壺體,順直挺拔的線條凸起了均勻等稱的菊瓣,令人聯(lián)想起秋日艷陽下怒放的菊花,心曠神怡。其成功的奧秘,就在于作者有意識地在造型的立面或平面上,有規(guī)律的橫向連續(xù)變化,從而產生了韻律美。而清代邵元祥制大壺讓人感到不舒服,就是因為其壺嘴太粗,顯得臃仲,與壺體的比例關系不相稱所致。
紫砂陶除了雕塑、壁畫等純造型作品外,基本上是日用陶器,因此它們在實現(xiàn)實用功能的同時,還具備審美功能,但卻不被賦予審丑功能,即通過塑造丑惡的形象來揭示某類主題。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說,某些青年紫砂藝人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怪”的一些“創(chuàng)新實驗”,筆者覺得是不成功的。如吳光榮、許艷春夫婦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摔壺作品,希冀通過掌握好成型的壺坯濕度,使用一定的力來摔,讓坯體變形,從而力求在預期與偶然的效果中發(fā)現(xiàn)美。但在筆者看來,這種摔壺成型工藝創(chuàng)作的作品,并未表達出扭曲的美,反而是美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