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候推手注重活步
經(jīng)常說:“‘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至于人’,太極拳實戰(zhàn)須審時度勢、果斷地攻其不備、攻其要害、攻其弱點,切莫癡迷‘以靜制動’的條框;以逸待勞,不如主動出擊,誘敵深入,使敵陷落太極圈內(nèi),借盡其勢其力,甕中捉鱉”。楊少候活步不是今天楊式太極的進一退一、進三退三,也不是武式太極的兩步半或三步半,而是搬攔跟進,“手從腿邊起,側(cè)身步輕移”,蛇行穿插折疊游走,如影賦形飄忽不定,移形換位、扣擺旋轉(zhuǎn),無有定勢,自喻為“飄飄蕩蕩浪里鉆,追風趕月戲神仙。”
楊少候常說,“拳不打力,力不欺功,功不敵術(shù)。”問:“何為術(shù)?”答曰:“墻上畫門出入自由為巫之術(shù),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為醫(yī)之術(shù),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為兵之術(shù)……‘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太極拳之術(shù)也。”
1882年,楊少候開始成為父親楊健候的助手,教授太極拳。后來三弟楊澄甫也加入到教授太極拳的行列中。1912年后兄弟倆又一同被許禹生聘邀執(zhí)教于“北京(平)體育研究社”、“北京(平)體育講習所”、“北京(平)行健會”,成為職業(yè)拳師。1902—1928年的二十六年間,少候曾一度南下上海、抗州、南京等地教拳,作過保鏢,但主要活動還是在北京。
楊少候性格孤僻剛暴、心高氣傲,喜抱打不平、霸強護弱,剛直不阿弱于交際,因而曲高和寡,在拳技圈內(nèi),楊少候只視許禹生、陳微明等極少數(shù)人為知己,能融洽相處。原因在于許禹生曾拜在健候門下,與少侯同輩,性情謙遜、包容大度且為當時拳界的領(lǐng)軍人物;陳微明中過舉,與鄭孝胥、莊士敦等,同為(退位后的宣統(tǒng))帝師,編篡過清史,文化修養(yǎng)極高。也許正是這個緣故,他們和楊少候成為了朋友,而且許、陳二人都得到過少候的傳教,特別是許禹生,得到楊少候的拳技多。
楊少候為職業(yè)拳師,但教學方法循規(guī)蹈矩、古板教條、缺乏耐性,不會因人因時而異、通達權(quán)變,曾經(jīng)說過“祖宗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我學什么就教什么,怎么學的就怎么教”,是位有名的“三不教”:不是學拳料的不教;看著不順眼的不教;挨不起打罵的不教。楊少候的拳術(shù)多得自班候,所傳拳架難度極大,教學態(tài)度又極其嚴厲,特別是推手,常言:“尋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摔跟頭”,“棍子下面出好手”。因此搭手即打即放,且出手迅捷不分輕重,常使學生難堪無法下臺或跌創(chuàng)疼痛不已,故學者多難接受他那種近乎殘酷的訓練,雖喜其技卻敬而遠之,不敢問津。其三弟楊澄甫雖小他二十一歲,但性格脾氣卻恰與其相反,溫和謙恭,善于通達權(quán)變,教學方法又能因人而異、循循善誘,是順應(yīng)潮流,改造、革新太極拳使其大眾化、普及發(fā)展走向世界的專家。因此,同為太極拳一代宗師,楊澄甫傳人桃李滿天下,楊少候傳人卻屈指可數(shù)。
楊少候蔑視權(quán)貴、寧折不彎,“不吃嗟來之食”,霸強護弱,自尊心極強,因此,生活上常處于貧困窘境,以致身懷絕世武學的武林泰斗,竟于1930年在南京中山陵憤世自裁,搶救無效,逝于南京古樓醫(yī)院,享年68歲。巨星隕落詳情,時年許禹生主辦的《體育》月刊有載。筆者以為,逝因除“貧困首都”外,當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
楊少候膝下有一子,名楊振聲。楊振聲拳技得自其父楊少候,亦得自其三叔楊澄甫。楊振聲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被親朋薦往云南昆明傳拳,戰(zhàn)亂中與河北永年家庭失去聯(lián)系,不知所終。
關(guān)于楊少候武技傳承,1937年吳圖南先生《國術(shù)概論》所載,少候傳人有東潤芳、尤志學、馬潤之、田兆麟、烏拉布;見著于報刊雜志的少候傳人有李壽箋、顧履平、張虎臣。
2006年8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永年太極拳志》,是目前武術(shù)界首部大型系統(tǒng)全面的史志性書藉,具有相當高的性。書中記載了楊式太極、吳式太極的規(guī)范、課程、歷史以及傳人。
楊少候拳架傳承僅有三支:
一、楊少候傳給吳圖南的太極拳用架
拳架動作有73式,與楊澄甫定型架基本一致。其特點是短小實用,速度極快、發(fā)勁冷脆、化勁園活,練習一套一般用兩分半鐘,要求做到輕靈、緊湊、快速、堅韌、順遂,由招功而勁功,繼而進入氣功。
二、楊少候傳給張虎臣的太極拳用架
張虎臣,從學于許禹生、楊少候、楊澄甫,得傳楊式太極拳小快式,極有特色。一是套路長,共225式。二是動作極為實用。練拳的同時,即練習散手應(yīng)用,搭手就打,推手也是推打結(jié)合。其變化神速,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