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現(xiàn)在很對人都奉行吃素養(yǎng)生。殊不知我們古人在就開始吃素養(yǎng)生了。所以就有了齋戒這一說法。為什么古人如此注重素食養(yǎng)生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吃素
“天生萬物以養(yǎng)民”,照理說,草木鳥獸只要對人體健康有益,都可以借由烹調(diào)的手段,使之成為可口美味的食物。可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因宗教信仰的原因,把食物分成“葷”與“素”兩大類;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里,只吃素、不吃葷,稱為“齋戒”。
一般人總以為,雞鴨魚肉等動物所制造成的食物才叫“葷食”,用植物烹調(diào)出來的食物就叫“素食”;這種論調(diào)并不全對,因為在上古時,修道持齋者所戒的“五葷”,是指五種具有刺激性味道的蔬菜。
明人李時珍說得好:“五葷即五辛,鏈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苔、胡荽(俗稱香菜)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蕓苔、胡荽、薤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可見“葷”在上古時不指“肉食”。
古人在祭祀之前,必先“齋戒沐浴”,齋戒也并非指不準(zhǔn)吃肉,而是要借由不吃日常嗜食的五葷、把身體洗干凈的手段,達(dá)到精神集中、身心皆潔凈無穢的境地,以免在祀神時褻瀆了神明。這與后世之人以為“神明不喜歡人類殺生,所以齋戒時不吃肉食”的觀念,是有些距離的;進(jìn)一步想,如果神祗真厭惡殺生,那古人在祀神時,就不該用牛、羊、豕等三牲(稱“太牢”)或羊、豕等‘二牲(稱“少牢”)作為禮神的祀品。可見“上天有好生之德”云云,原是后世反對殺生著(不限于教徒)所編造出來的口號,與秦朝以前的道士的觀念做法并不相同。
佛家所謂的“齋食”,原本也不是說“不準(zhǔn)吃肉”,而是“不準(zhǔn)在中午以后吃東西”。小乘戒律只禁過午食,不禁食凈肉,可見只要在中午和中午以前吃東西,哪怕是吃滿漢全席外加烤乳豬,也稱為“齋食”。
大概到了南北朝以后,“齋”才有了“斷魚肉”的含義;而第一個提倡“不吃肉為齋”的人,是篤信佛教、三次脫卻龍袍、舍身入寺為僧,又屢為臣下以高價向寺僧“贖回”的梁武帝蕭衍。
虔信佛教的梁武帝心地慈悲、生活儉樸,他平常只穿粗布衣服,每餐只吃些青菜和糙米飯,從來不吃魚肉,連國家的祭祀也不許臣屬殺豬宰牛,只用面粉做的假豬、假牛、假羊來代替,以免傷害生命。
蕭衍因為天天吃“健康食品”,所以身體強(qiáng)健,活到八十六歲;可是他的下場很悲慘,竟是在一場政變(“侯景之亂”)中成為階下囚。在臺城中被活活餓死。一生奉佛茹素、不殺生靈的蕭衍,競落得如此下場,難道吃素也錯了?
但昌以下吃肉為齋的觀念卻因蕭衍之提倡而大為流行,成為一種可以邀福的善行。佛道二家也都開始極力鼓吹教徒不吃魚肉,只吃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