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玉揪藥解》:縮砂仁,和中調氣,行郁消滯,降胃陰而下食,達脾陽而化谷,嘔吐與泄瀉皆良,咳嗽與痰飲俱妙,善療噎膈,能安胎妊,調上焦之腐酸,利下氣之穢濁。清升濁降,全賴中氣,中氣非旺,則樞軸不轉,脾陷胃逆。
凡水脹腫滿,痰飲咳嗽,噎膈泄利,霍亂轉筋,胎墜肛脫,谷宿水停,泄穢吞酸諸證,皆升降反常,清陷濁逆故也。
泄之則益損其虛,補之則愈增其滿,清之則滋其下寒,溫之則生其上熱。
惟以養(yǎng)中之味,而加和中之品,調其滯氣,使樞軸回旋運動,則升降復職,清濁得位,然后于補中扶土之內,溫升其肝脾,清降其肺胃,無有憂矣。和中之品,莫如砂仁,沖和調達,不傷正氣,調醒脾胃之上品也。
8、《本草求真》:縮砂,書號為醒脾調胃要藥。
其言醒脾調胃,快氣調中,則于腹痛痞脹有功,入大腸則于赤白瀉痢有效,入肺則于咳嗽上氣克理。
至云止痛安胎,并咽喉口齒浮熱能消,亦是中和氣順之意。若因實熱而云胎氣不和,水衰而見咽喉口齒燥結者,服之豈能是乎。故虛實二字,不可不細辨而詳察耳。
9、《本草正義》:縮砂密,雖辛溫能升,未嘗不治中、下二焦之氣,尤以專治肝腎為特長。
甄權謂溫暖肝腎,藏器謂治上氣奔豚,蓋皆有見于此。又得腸澼滯下一癥,腹痛皆由氣滯,必以調氣為要務,然須疏通開泄,宜降而不宜升,故芳香辛溫,升陽動火之藥,皆在禁例。
惟砂仁既能治虛寒之泄瀉,似乎亦在升清消滯一邊,而《開寶》竟以主治赤白痢疾,此癥惟濕熱積滯為獨多,溫升之品,寧非大忌。
不知砂仁氣辛,雖似溫升,而開泄下降,是其本色。且能破滯解結,則雖濕熱實積,亦不妨藉為引導,直入下焦而通淤滯,不患其升舉穢濁,上逆為瘧。
故甄權又以為止休息氣痢,瀕湖引《藥性論》,謂治冷滑下痢不禁,則溫澀之中,尚有行氣消積之作用在,固不可與肉蔻、益智之一味溫澀者同日而語。
石頑謂今人治血痢亦多用之,若積欲盡時,良非所宜。豈不以消滯導淤,是其所長,故適宜于積滯初下之癥。
又謂新產(chǎn)忌之,恐其氣辛燥而動血,于以知砂仁泄降下氣,力量頗專,與其他辛溫芳香之藥,以氣用事,能升而不能降者,顯然有別。
10、《藥性論》:主冷氣腹痛,止休息氣痢,勞損,消化水谷,溫暖脾胃。
11、《本草拾遺》:主上氣咳嗽,奔豚,驚癇邪氣。
12、《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霍亂轉筋,心腹痛。
13、張元素:治脾胃氣結滯不散。
14、楊土瀛:和中,行氣,止痛,安胎。
15、《本草蒙筌》:止惡心,卻腹痛。
16、《綱目》:補肺醒脾,養(yǎng)胃益腎,理元氣,通滯氣,散寒飲脹痞,噎膈嘔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齒浮熱,化銅鐵骨哽。
17、《醫(yī)林纂要》:潤腎,補肝,補命門,和脾胃,開郁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