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紫砂壺有多少了解呢?估計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紫砂壺,摸起來非常的有質感,但你真的認識它嗎?知道紫砂泥料有什么不一樣嗎?如果來鑒別紫砂泥料呢?紫砂泥料與茶葉是如何搭配的呢?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吧。
目錄
1、紫砂泥料里別樣的世界 2、宜興紫砂泥料及歷史
9、走出紫砂泥料的理解誤區(qū) 10、紫砂泥料大紅泥和小紅泥的區(qū)別
11、紫砂泥料和化工泥的區(qū)別 12、紫砂泥料與各類茶葉的搭配
紫砂泥料里別樣的世界
紫砂泥分布在宜興丁蜀鎮(zhèn),即使在宜興,也只能在丁蜀鎮(zhèn)范圍內(nèi)的陶土礦中才能夠找到。宜興紫砂泥是紫泥、紅泥和綠泥的總稱。
宜興紫沙泥的礦物組成,屬于含富鐵的粘土-石英-云母類型,其具備了宜興紫砂陶嚴格的工藝要求。紫砂陶土的成因,屬內(nèi)陸湖泊及濱海湖沼相沉積礦床,通過外力沉積成礦,深埋于山腹之中。紫泥和綠泥都產(chǎn)于甲泥礦中。甲泥是一種脊性粘土,紫紅色,色似鐵甲,故名“甲泥”。甲泥礦中甲泥儲量最多,紫泥、綠泥儲量較少,紫泥僅占總儲量的3-4%。紫泥是甲泥中的一個夾層,綠泥是紫泥夾層中的夾層,故有“泥中泥,巖中巖”之稱。所以,紫砂的泥料,也只有在大量生產(chǎn)日用陶的條件下才能取得。因為這種深藏于巖層下數(shù)百米深處的“甲泥”之中的紫泥。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wěn)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并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后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云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沙泥屬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干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
紅泥則是位于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礦形瑣碎,需經(jīng)手工挑選。周高起云:“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朱砂色。”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后變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為產(chǎn)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紫砂壺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過是制壺陶手,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約140目到180目細孔的泥料,制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朱泥的土質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后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
綠泥是紫沙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綠泥產(chǎn)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巖石,經(jīng)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錘式破碎機初碎,輪碾機粉碎,泥料過65目篩,濕水后通過真空練泥機捏練,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紅泥、綠泥的制備與紫泥相同。
談到紫沙泥料的練制,在五十年代以前,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曬干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用河水沖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動、踩踏,直到泥料軟硬適中。今人實難想像前人在練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六十年始采用機械化、有雷蒙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練泥機。
為了豐富紫砂壺的色澤以及外觀,滿足創(chuàng)作設計和工藝變化的需求,藝人們通過將幾種泥料配比和混合,或在泥料中滲入一些金屬氧化物著色劑,使之產(chǎn)生不同凡響的視覺效果。通常名家對泥料的配制方法都各有自己的門徑,通常是不會公開傳授的,從而形成紫砂泥的某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專利,也更加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如作品燒成后呈現(xiàn)天青、石榴皮、栗色、朱砂紫、梨皮、海棠紅、墨綠、青灰、冷金黃、黛黑、金葵黃……等多種顏色,成功的吸引了紫砂藏家們的眼球。紫沙泥如果再摻入鋼砂、粗砂,產(chǎn)品燒成后珠粒時現(xiàn),產(chǎn)生了十分特殊的視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