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chuàng)期紫砂壺的辨別
初創(chuàng)期紫砂壺
紫砂陶土制壺器,始于北宋之初,1976年,羊角山古窯址發(fā)現(xiàn)有紫砂壺殘片。南京大學歷史系和宜興陶瓷公司聯(lián)合發(fā)掘考古,發(fā)現(xiàn)有高頸壺,矮頸壺,提梁壺的壺身,壺嘴,壺把,壺蓋等。但北宋時期的紫砂壺,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有完整的標準器。
辨識要點
1從羊角山出土的北宋紫砂殘器來看,紫砂泥尚粗糙,胎體近似陶缸制壺工藝也較原始,以傀頭(模具)為模,打片圍筑成型,一般由上下兩段接合,壺內(nèi)有明顯接狠。
2早期紫砂壺由于在龍窯里燒成,是直接與火接觸,所以,器物表面有“飛釉”,“淚斑”等火疵,比較粗糙。3早期紫砂壺是手工制作,壺體偏重。
從紫砂壺發(fā)展歷史辨別紫砂壺
早在北宋時期,江蘇宜興已開始有紫砂器的出土記錄,不過當時的紫砂器,還未出現(xiàn)作為今日泡茶用途的小茶壺,僅有些許殘片顯示為煮茶的炊具。直到明代正德年間,才開始產(chǎn)生所謂的紫砂壺。當時在宜興近郊有一座金沙寺中,有位愛好喝茶的金少僧,他自行取附近的紫砂細泥制成小茶壺,經(jīng)過焙燒后,成為歷史上最早的紫砂壺。紫砂壺歷史悠久,如何辨別紫砂壺的真?zhèn)尉统蔀榱耸詹卣呓蚪驑返赖脑掝}了。
對于消費者而言,除了參觀博物館,以及從書中吸收紫砂壺的知識之外,還必須有實踐的精神。從看壺到買壺的過程中,必須勤于搜集情報,逛茶行、古董店、地攤,都能近距離觀察實體壺,如果你具備對壺的認知,這其間包括:制作工序、發(fā)展歷史、裝飾風格、以技各時期不同的用壺文化,就能進入壺的深層結構,才能入壺而不“迷壺”!
了解壺的發(fā)展歷史是辨識壺的重要方法。若有人拿出一把所謂“早期文革壺”,你如何判斷真假?文革期間做的每一把壺都有一定的名稱與編號,加在壺的款識上。比如業(yè)者拿出一把有“貢局”款的茶壺,并說款識與明末清初中國接受南洋朝貢有關,那把壺是從泰國買回,等等。但在中國歷史上,清乾隆以前根本沒有出現(xiàn)過“貢局”款的紫砂壺。
目前市場流行名家壺,買壺者就必須去了解:這個“名家”是只有在中國宜興被認同?還是整個華人世界都予以肯定?但是中國宜興紫砂壺交易市場的交易現(xiàn)象混亂,衍生出許多不當?shù)膶弶赜^。
市面上有許多不當?shù)膶弶赜^。例如:制壺者名氣越大,壺就越美,越值錢。事實上,一把壺的美,要從壺嘴的線條流暢性與壺身的搭配看起,即便壺蓋上的壺鈕,都需要氣韻生動,才能讓這把壺具有活力,即便是壺把,也必須具有延展空間的效果。一把好壺,必須兼具虛與實的呈現(xiàn),才能表現(xiàn)制壺者的美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