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nèi)涵,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
練太極拳必須經(jīng)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過程,使周身相隨,內(nèi)外相合,內(nèi)氣充實飽滿,把功夫練上身。
太極拳主要是訓練自身整體功力,在臨敵應用時則根和據(jù)客觀形勢,舍已從人,隨機應變,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勢。
內(nèi)氣充實了,全身尤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處何處能擊。如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以上是陳正雷大師的精辟總結,是我們學練太極拳不可缺少的依據(jù),我們應當身體力行。
如何理解48式太極拳的慢練與快用
48式太極拳的慢練是一個規(guī)范動作、養(yǎng)氣筑基、體悟松靜的過程。
慢練達到一定程度即產(chǎn)生內(nèi)力,即可由慢漸快,發(fā)力技擊。
正如楊澄甫大師太極拳“十要”之“動中求靜”指出:“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后,無不喘氣者。
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噴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始可得其意焉。
然而,這個慢練階段是漫長的,俗語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是指這種功夫是慢修內(nèi)功,慢練積柔,久柔成剛,這也是考察人毅力的一個過程。
太極前輩說過,成大器者需具備“脫胎換骨的精神,萬夫不當?shù)挠職?,百折不回的毅力,舍此則一事無成”。
慢練是一個規(guī)范動作的過程。
傳統(tǒng)太極拳有一種練法叫定式,就是將整個太極拳細分為多個標準動作,而每個標準動作要進行六次呼吸之后才能進行下一個動作。
據(jù)吳圖南大師講授的《太極拳概述》中介紹:“比如攬雀尾分六個動作,按每個動作去練定式。定著不動要定六個呼吸,然后再換勢。
攬雀尾要用三十六個呼吸,差不多兩分鐘才能定完。
正常人每分鐘要十八個呼吸,以此類推,全套拳有二百六十八個動作。”所以那時定得他筋疲力盡,汗流浹背,但身體卻日漸強壯起來。
拋開其他說拳架,每個動作六次呼吸可見習練之慢,但恰恰是這個慢,太極拳的動作根深蒂固地印入腦際,這些招式也是行拳的標準動作,一旦將這些招式貫穿起來,行拳動作舒展而自然到位,規(guī)范標準也是水到渠成。
習練定式時,先后經(jīng)歷了腿無力地顫抖階段、膝蓋酸痛階段,還有就是炎熱的夏季除了汗水的流淌還有蚊蟲的叮咬,從一定角度說確實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