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這項運動可以說是全民族的熱愛,歷史非常的悠久,不僅可以鍛煉全身的筋骨,還能讓人身心愉悅。那么有哪些踢毽子技巧呢?踢毽子的好處還有哪些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有關(guān)踢毽子的運動常識,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整天忙于工作的人可以在休息時選擇踢毽子,也不需要你花費很多錢,毽子的價格還是很便宜的。
歷史起源
踢毽子又稱打雞,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體育活動之一。根據(jù)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它起源于中國漢代;唐宋時期開始盛行,在漢族民間流傳極廣,集市上還出現(xiàn)了專門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鋪。
明代開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賽;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藝和踢法技術(shù)上,都達到空前的程度。
到清代,踢毽的技藝變得非常高,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有位清初詞人曾贊美女子踢毽,說女子踢毽比下棋還有趣味。
發(fā)展
20世紀30年代后,踢毽運動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大力扶植發(fā)展中國這一傳統(tǒng)運動項目。1950年,北京市吸收街頭踢毽藝人參加雜技團,專設(shè)踢毽子節(jié)目,并出國進行表演,受到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1956年,中國第一次正式的踢毽比賽在廣州舉行;1963年,踢毽子同跳繩等一起,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并被編入了小學(xué)體育教材加以推廣。
1984年,國家體委正式將踢毽子列為全國比賽項目,并頒布了《毽球競賽規(guī)則》,改稱踢毽為“毽球”,1987年中國毽球協(xié)會成立,此后每年都舉辦全國毽球錦標(biāo)賽、全國職工毽球賽、全國中學(xué)生毽球賽三大賽事。
在1995年的全民族運動會和1996年的全農(nóng)民運動會上,毽球被列為了比賽項目。從此毽球運動便成為在全國普遍開展的運動項目。
基本技法
毽子的基本踢法,主要有“盤、拐、繃、蹬”四種,用腳內(nèi)側(cè)踢為“盤”,用腳外側(cè)踢為“拐”,用腳面踢為“繃”,用腳掌踢為“蹬”,用腳趾踢為“挑”,用腳后跟踢為“磕”等。
不算雙腳同時離地的跳躍動作和其他復(fù)雜動作,踢毽子的基本動作共有8種,即盤、蹦、拐、磕、抹、背(音“杯”)、勾、踹。由于參與踢毽子的民眾廣及全國各地,而且踢毽子運動的流傳又年代久遠,所以對同樣的動作形成了各地的多達幾百種不同的稱謂。
單純比踢技術(shù)
一只腳著地,另一只腳踢。著地的腳可以移動,也可以不準移動(俗稱“定樁”),踢的腳可以著地,也可以不著地參加者可以依次輪換踢,連續(xù)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務(wù)者為勝方。
也可以“加寶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兩下……依此類推,周而復(fù)始,直往上加,到其中一人踢“死”為止。“死者”可向“生者”“拋毛”,即將毽子用手拋給人家踢,直到人家沒踢到或你接到踢來的毽子為止。比賽再重新開始。
兼比踢花樣
常見的是“打跳”,即毽子一拋,雙腳同時跳起,用一只腳踢它。可以連續(xù)跳,也可以跳了踢,踢了跳。還有“打偷”,即一只腳著地,另一只腳從背后“偷偷”去踢。
“打環(huán)”,雙腳跳起,一只腿彎曲起來,另一只腳踢;“打翹”,雙腳跳起,一只腿向前伸直,另一只腿踢;“打剪”,雙腳跳起,兩腿向前作剪剪子動作,用其中一只腳踢毽子。此外,還可以故意用反腳踢,(注意有人是左撇子,右腳則是反腳),或雙腳輪換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