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人體十分重要的身體器官,但是由于人們飲食不規(guī)律造成很多的胃部疾病,慢性胃炎就是十分常見的一種。慢性胃炎怎么治療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中醫(yī)針灸治療慢性胃炎的方法以及針灸的注意事項。
慢性胃炎怎么治療
慢性胃炎是一種以胃黏膜慢性炎性病變?yōu)橹饕憩F的疾病。根據胃鏡檢查所見的黏膜形態(tài)和有關的病理資料,可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3種。臨床上以淺表性胃炎與萎縮性胃炎為多見。
其臨床表現以胃部飽脹痞滿、噯氣或疼痛為主癥,病程緩慢,反復發(fā)作,可伴見嘔吐、泛酸、消瘦無力,有時可見大便隱血試驗陽性,上腹壓痛范圍廣泛。中醫(yī)雖無本病的記載,但其主要癥狀與“胃脘痛”“痞滿”“嘔吐”等病證有密切的關系?,F代中醫(yī)對本病的病機與治療的認識,就是從總結前人對這些病癥的治療經驗入手的。
慢性胃炎的病因
中醫(yī)對于“胃脘痛”“痞滿”“嘔吐”病因的認識,認為與內因和外因多個方面有關。《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還說:“土郁之發(fā)……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后,甚則心痛脅月真,嘔吐霍亂,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可見外感于邪和飲食不節(jié)是引發(fā)這類病證的重要原因,而肝脾功能的失常,是其基本病理。其病因變化,有虛有實,實者為肝氣橫逆,旁干脾胃的肝胃不和證,虛者則為脾胃虛弱,中虧不運之證,或脾胃陰傷,胃失濡潤之證。因其中虛,則變生痰濕、郁熱、瘀血,使證候更為復雜。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心腹痛》論胃痛的病因時指出:“唯食滯、寒滯、氣滯者多,其有因蟲、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多暴痛者多有前三證,漸痛者多由后四證。”而總其大要,“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熱者唯一二”。
證諸臨床,確是事實。臨床所見各類患者的病理表現,雖然千頭萬緒,然常見者只有肝郁氣滯、脾胃虛寒、胃熱傷陰等不同的病理變化類型。治療當因證而異,其中萎縮性胃炎治療更為困難。一般慢性胃脘疼痛脹滿之證,大都屬于虛寒之證,因飲食勞倦易傷脾胃之陽,而脾為濕土,易從寒化。但萎縮性胃炎,雖亦有氣郁、寒滯、因痰飲、因血瘀者,而胃熱傷陰為常見,治療當清養(yǎng)胃陰為主。
慢性胃炎的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胃痛、嘔吐、脹滿等慢性胃炎常見癥狀的記載由來已久。早在《內經》就記載不少的治療處方,如《靈樞·厥病》載:“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靈樞·四時氣》載:“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靈樞·口問》:“寒氣客于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針灸甲乙經》的記載亦復不少,這里就不再贅述。
其后的《千金要方》對胃部病證的治療處方記載尤詳:“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下取三里;胃中熱病,灸三里三十壯;干嘔不止,粥食湯藥皆吐,灸手間使三十壯;病人干嘔,灸心主、尺澤佳,又法灸乳下一寸三十壯;治噦灸承漿七壯,炷如麥大,又灸臍下四指七壯,吐逆嘔不得食,灸心俞百壯;吐逆不得食,灸巨闕五十壯;吐逆食不止,灸胃脘百壯;吐逆飲食即出,灸脾募百壯;嘔吐宿汁吞酸,灸神光膽募百壯;噫噦嘔逆,灸石關百壯;心痛腹脹,澀澀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心腹中卒痛石門主之;心懊微痛,煩逆,灸心俞百壯;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灸膈俞七壯;心痛煩堅氣結,灸太倉百壯;商丘、幽門、通谷主喜嘔,胃俞、腎俞主嘔吐;少商、勞宮主嘔吐,中庭、中府主嘔逆吐,食下還出;維道主嘔逆不止,膈俞主吐食,又灸章門、胃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