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則:化痰通腑。
主方:星蔞承氣湯《驗方》加減。
方藥:膽南星、全瓜蔞、生大黃、芒硝。
如藥后大便通暢,則腑氣通,痰熱減,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轉(zhuǎn)。
本方使用硝黃劑量應(yīng)視病情及體質(zhì)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瀉、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可過量,以免傷正。
腑氣通后應(yīng)予清化痰熱、活血通絡(luò)藥,如膽南星、全瓜蔞、丹參、赤芍、雞血藤。
如頭暈重,可加鉤藤、菊花、珍珠母。
若舌質(zhì)紅而煩躁不安,徹夜不眠者,屬痰熱內(nèi)蘊而兼陰虛,可選加鮮生地、沙參、麥冬、玄參、茯苓,夜交藤等育陽安神之品,但不宜過多,否則有礙于滌除痰熱。
4、氣虛血瘀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zhì)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治則:益氣活血。
主方:補陽還五湯加減。
方藥:生黃芪、當歸尾、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
如半身不遂較重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藥加重活血通絡(luò)、祛瘀生新作用。
言語不利甚者加菖蒲、遠志以化痰開竅。
手足腫脹明顯者加茯苓、澤瀉、薏仁、防已等淡滲利濕。
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術(shù)、山藥以健脾。
5、陰虛風(fēng)動
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shù)。
治則:滋陰熄風(fēng)。
主方:大定風(fēng)珠加減。
方藥:雞子黃、阿膠、地黃、麥冬、白芍、龜板、鱉甲、五味子、炙甘草。
如偏癱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龍、蜈蚣、桑枝等通經(jīng)活絡(luò)之品。如舌質(zhì)暗紅、脈澀等有血瘀證時加丹參、雞血藤、桃仁、地鱉等以活血祛瘀。語言不利甚者加菖蒲、郁金、遠志開音利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