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要略》)
麻黃、杏仁、薏茹仁、甘草。
本方用治風(fēng)濕在表的風(fēng)寒濕證。
證見:身痛,脈浮者。
《金匱要略》曰:“病者一身盡痛,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fēng)濕。
此病傷于汗出當(dāng)風(fēng),或久傷取冷所致也??膳c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7、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
射干、麻黃、生姜、細辛、半夏、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太棗。
本方用治寒飲郁肺的哮喘病。
證見:咳嗽、哮喘,喉中痰鳴如水雞聲,吐涎沫,不得平臥。
《金匱要略》曰:“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8、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論》)
麻黃、附子、甘草。
本方用治素體陽虛,感受風(fēng)寒的表里俱寒證,或水腫,小便不利的虛寒證。
證見:惡寒身疼,無汗,微發(fā)熱,脈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腫,氣短,小便不利,脈沉而小。
《傷寒論》曰:“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
9、陽和湯(《外科全集》)
熟地、肉桂、麻黃、鹿角膠、白芥子、姜炭、生甘草。本方主治陽虛陰寒的陰疽證。
證見:患處漫腫無頭,疼痛無熱,皮色不變,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脈沉細的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眼風(fēng)等證。
近代有用治淋巴結(jié)核,腹膜結(jié)核,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見陽虛之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