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葉的營養(yǎng)價值
淡竹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或中華淡竹葉的全草。
栽后3至4年開始采收。在6至7月開花旨,除留種以外,其余均于離地2至5厘米處割起地上部分,曬干,理順扎成小把即成。但在曬時不能翻動,以免脫節(jié),夜間不淡竹葉能露天堆放,以免黃葉。可連續(xù)收獲數(shù)年。
淡竹葉全草入藥。莖圓柱形,長25至30厘米,直徑1.5至2毫米。表面淡黃綠色,有節(jié),節(jié)上抱有葉鞘,斷面中空。
葉多皺縮卷曲,葉片披針形,長5至20厘米,寬1至3.5厘米,表面淺綠色或黃綠色,葉脈平行,具橫行小脈,形成長方形的網(wǎng)格狀。
葉鞘長約5厘米,開裂,外具縱條紋,邊緣有白色長柔毛。
體輕,質(zhì)柔韌。氣微,味淡。以葉大、色綠、不帶根及花穗者為佳。
淡竹葉補(bǔ)充信息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殘根,搶水洗凈,切段,干燥。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
淡竹葉適合人群
體虛有寒者、孕婦禁服。
淡竹葉食療作用
淡竹葉味甘、淡,性寒;歸心、肺、胃、膀胱經(jīng),體輕滲泄,具有清熱除煩,利尿通淋的功效。
主治熱病煩渴,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小兒驚啼,肺熱咳嗽,胃熱嘔噦,小便赤澀淋濁。
淡竹葉做法指導(dǎo)
1、凡外感熱病,心煩口渴,熱在氣分者,可與生石膏、知母、蘆根等配伍,以清熱除煩止渴。
2、若氣陰兩傷者,可再加麥冬、人參等,以益氣生津。
3、心經(jīng)熱盛下移小腸而致小便澀痛者,可與生地、木通、生甘草梢等配伍,以清心導(dǎo)熱利尿。
4、膀胱濕熱蘊(yùn)結(jié)小便淋瀝赤澀者,可與海金沙、車前子、白茅根等同用,以清熱利尿通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