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布魯氏桿菌呢,在我們生活中想必大家對于布魯氏桿菌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那么大家知道布魯氏桿菌病是什么病嗎,布魯氏桿菌飲食注意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布魯氏菌病(布病)簡稱布病,又稱地中海弛張熱、馬耳他、熱浪或波狀熱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傳染病。臨床表現(xiàn)長期發(fā)熱、出汗、關節(jié)痛、肝脾腫大等。
人感染布氏桿菌后,病菌在人體中產生菌血癥和毒血癥,累及各個器官,慢性期多侵及脊柱和大關節(jié)。運動系統(tǒng)除侵及脊柱外還可侵及骶髂、髖、膝、肩關節(jié)。
疾病介紹
我國古代醫(yī)籍中對本病雖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新對本病作正式報道。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據(jù)調查全世界160個國家中有123個國家有布魯氏菌病發(fā)生。我國多見于內蒙、東北,西北等牧區(qū)。
解放前在牧區(qū)常有流行,在北方農區(qū)也有散發(fā)。解放后國家成立了專門防治機構,發(fā)病率也逐年下降。
病理生理
該菌傳代培養(yǎng)后漸呈短小桿狀,菌體無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莢膜。1985年WHO布魯氏菌病專家季員會把布魯氏菌屬分為6個種19個生物型,即羊種(生物型1~3),牛種(生物型1~7.9)。
豬種(生物型1~5)和羊型附睪、沙林鼠種品種(1種)。中國已經從15型分離,即羊(1~3)、牛(1~7.9)、豬(1.3)綿羊附睪及品種類型。綿羊臨床大,牛和豬,三種意義,品種的致病力強。各種生物的生產可能與致病細菌適應不同宿主的遺傳變異。
發(fā)病機制
病菌自皮膚或粘膜侵入人體,隨淋巴液達淋巴結,被吞噬細胞吞噬。如吞噬細胞未能將菌殺滅,則細菌在胞內生長繁殖,形成局部原發(fā)病灶。此階段有人稱為淋巴源性遷徙階段,相當于潛伏期。細菌在吞噬細胞內大量繁殖導致吞噬細胞破裂,隨之大量細菌進入淋巴液和血循環(huán)形成菌血癥。
在血液里細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細胞吞噬,并隨血流帶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結、骨髓等處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內繁殖,形成多發(fā)性病灶。當病灶內釋放出來的細菌,超過了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時,則在細胞外血流中生長、繁殖,臨床呈現(xiàn)明顯的敗血癥。
在機體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壞死亡,釋放出內毒素及菌體其它成份,造成臨床上不僅有菌血癥、敗血癥,而且還有毒血癥的表現(xiàn)。內毒素在致病理損傷,臨床癥狀方面目前認為起著重要作用。機體免疫功能正常,通過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清除病菌而獲痊愈。
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強,則部分細菌逃脫免疫,又可被吞噬細胞吞噬帶入各組織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稱為多發(fā)性病灶階段。經一定時期后,感染灶的細菌生長繁殖再次入血,導致疾病復發(fā)。組織病理損傷廣泛。臨床表現(xiàn)也就多樣化。如此反復成為慢性感染。
發(fā)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