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蘊毒
【濕疹癥狀】皮損肥厚,粗糙,干燥,脫屑,皮紋增寬加深,色素沉著、苔蘚樣明顯,瘙癢無度,色薄白苔少,脈細數。
【濕疹治法】熄風止癢,除濕解毒。
【濕疹方藥】全蟲方 全蟲(打)6克,皂刺12克,豬牙皂角6克,苦參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靈仙12克,黃柏15克,白蘚皮15克,川軍15克。
【用法】久煎,一日一劑,每兩服。忌食辛辣。
【濕疹按語】方中全蟲性辛、甘、平,有毒。入肝經,走而不守,能息內外表里之風;皂刺幸散溫通,功能消腫托毒,治風殺蟲;豬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腸之氣,滌清胃腸積滯,消風止癢散毒。
蓋“熱”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濕毒,非攻發(fā)內托幸揚不得消散,而全蟲、皂刺、豬牙皂角三者為伍,既能熄風止癢,又能托毒攻伐,對于頑固蘊久深在之濕毒作癢,用之為相宜。白蘚皮性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熱散風,燥濕止癢,協(xié)同苦參以助全蟲祛除表淺外風蘊濕而止癢;刺蒺藜辛苦溫,祛風“治諸粉病瘍”、“身體風癢”有較好的止癢作用;刺蒺藜協(xié)同祛風除濕通絡的威靈仙,能夠輔佐全蟲祛除深在之風毒蘊濕而治頑固性的瘙癢。
另外脾胃氣滯則蘊濕,濕蘊日久則生毒,頑濕聚毒,客于皮膚則瘙癢無度,故方中佐以炒枳殼、黃柏、炒槐花,旨在行氣清腸胃之結熱,以期調理胃腸,清除濕熱蘊積之根源,標本兼顧,寓意較深。川軍能活血破瘀,少用則瀉下,多用反而厚腸胃,與諸藥相配合,不但止癢功效增強,而且可以促進肥厚皮損的消退。
濕熱型
【證見】 皮膚可見紅斑、腫脹、丘疹、水皰、膿皰、糜爛,滲液較多,浸淫成片,瘙癢較劇烈。可伴有發(fā)熱,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瀉,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數。
【治法】 清熱利濕,佐以祛風。
【方藥】
1、主方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魚腥草各30克,牡丹皮、澤瀉、通草、防風、黃柏各12克,蟬蛻6克。水煎服,
每日1劑。便秘者,加大黃12-15克(后下)。濕熱較盛者,加龍膽草、梔子各12克。劇癢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藥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熱型
【證見】 皮膚見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或有少量滲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佐以利濕。
中醫(yī)內病外治法
濕疹,中醫(yī)稱為“濕毒瘡”或“濕氣瘡”。所謂“毒”,是指一些熱毒,令身體產生排斥及敏感反應,而這些熱毒可能是由食物、藥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化工膠、樟腦丸等)引致。至于“濕”,是指身體機能受濕阻以致呆滯。外用由于人體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便會處于“濕”的狀態(tài),癥狀是四肢沉重、水腫、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濕疹病患者兼受熱和濕兩種病邪困擾。病者一方面有實火,但卻因身體機能呆滯,以致人體的化工廠肝臟未能發(fā)揮疏泄排毒的功能,將體內的熱毒從大小二便排出體外。結果只好轉而從毛孔排出,若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欠佳或毛孔閉塞,毒素便會積聚在體內。當積聚至某程度時,或吃了一些致敏的食物后,便會出現(xiàn)濕疹之類的皮膚病。其次,除皮膚問題外,濕熱者亦會有胸腹脹悶不舒、大便秘(便秘食品)結或泄瀉、小便短少赤黃等病癥。
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