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之鎬
撾(鎬)亦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長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筆,純以鐵制,其重量不亞于斧銊,舊式儀仗中時見之。此器大約赤始于周秦之世,非猛勇之將,不得其用也,到了21世紀,習此者,巳寥若晨星,蓋古法失傳矣。
惟錘镋之法,皆脫胎于此,略能想象耳。嵩山拳叟李杰,曾從名武師真?zhèn)?,轉輾傳授,故北方健兒多能之者。
法只十五手,而各勢不同,非若刀槍劍斧等法之有重復,意古人隨勢換法,并未加以組織耳;然按掄舞,亦并不覺其散漫無序,而每手換勢,尤見其神化敏捷之妙;
惟器重無鋒,尃以猛攻見長,毫無含蓄之意,未始非微疵也;故力弱之人,決不宜用筆撾,因易遲鈍而受算也。
鎬(撾)、骨朵。錘、椎。
《後漢書·獨行列傳》:溫序「素有氣力,大怒,叱宇等曰:『虜何敢迫脅漢將!』因以節(jié)殺數(shù)人。」
《舊五代史·唐書·李存孝傳》:「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 ,挺身陷陣?!顾魏檫~《夷堅丙志·婺州雷》:「面丑黑,短發(fā)血赤色,蓬首不巾,執(zhí) 如骨朵狀。」
狼牙鎬骨朵,本名胍肫,訛為骨朵,現(xiàn)代人猶稱花蕾為花骨朵。這種兵器,類似錘頭,木柄上安裝一個蒜頭或蒺 形的重鐵器,憑藉重力錘擊敵人。
明代的 與宋代的骨朵相似,但柄較短。
椎,在的「竊符救趙」故事中,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竊得虎符,矯詔命將軍晉鄙發(fā)兵援趙,晉鄙尚有所疑,即遭勇士朱亥取出暗藏的四十斤重的鐵錐擊殺。
過了四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至博浪沙時,張良使大力士懷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錐埋伏路旁,企圖行刺,而誤中副車。這種可以隨身攜帶的鐵錐,沒有固定形狀,隨使用者的力氣而制。漢初淮南厲王劉長,刺殺辟陽侯審食其時,用的是一種小型的金錐。
錘,是一種帶柄的 狀打擊兵器。元朝蒙古騎兵善用鐵錘,一種六棱形,稱「西夏帕耳」;一種錘頭為六角形,用短鐵鏈系于柄上,稱「佛來爾 」。
清軍入關前也很喜歡用錘,成立過鐵錘軍,定鼎中原後,遂不復用。
撾是一種構造較復雜的兵器。宋代有兩種長兵,一種抓槍,長二丈四尺;一種抓子棒,無刃而有鐵爪,都有擊抓之作用。但這種「抓」與「撾」是否一物呢?明茅元儀《武備志》上圖示了一種雙飛撾,「用凈鐵打造,若鷹爪樣,五指攢中,釘活,穿長繩系之。始擊人馬,用大力丟去,著身收合,回頭不能脫走。
撾兼有抓勾之作用,與宋之抓槍、抓子棒相似,但撾要拋,而抓則不離雙手;同時撾五指活動具有機械能力,被抓住即難逃脫,可輔助長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陣記》亦提到明有抓槍與抓子棒,說明「撾」與抓」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兵器。
清代有一種飛爪,脫胎于棉繩套索,《中國兵器史稿》說:「此器僅一繩一爪,爪以鐵制,與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節(jié)。
第一節(jié)之端銳利有如雞爪,每一節(jié)相連之處,皆活絡,裝有極小及靈活之機關,能使各節(jié)伸縮活動,蓋每節(jié)小機括,亦有弦索通于總索也。飛爪著人,將索一抽,小機括使爪深陷入人體,敵掙奔則愈深,萬難逃脫?!构烙?,飛爪可能是承襲《武備志》之雙飛撾而制,而且因明之雙飛撾不便,而改為單爪。
結語:今天主要給大家講的就是關于中國古代十八般兵器的具體介紹,我國古代武術文化博大精神,應運而生的各種類型的兵器,也是多種多樣,形成了一道風景線,希望本篇文章能夠詳細的為大家了解到一些關于古代兵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