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儒家的仁、義、誠和道家的氣、神、真意相類比,并在《五德篇》中,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和人體的肝、肺、心、脾、腎相結合。對氣功的修煉者們來說,涵養(yǎng)道德是練功的基礎,是練好氣功的保證。切實加強對傳統氣功的管理和引導,加強傳統氣功事業(yè)的發(fā)展,將其中的有益因素融入社會主義新道德觀體系,有利于提高人們整體的道德素養(yǎng),有利于團結和調動各方面的社會力量,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諧發(fā)展。
三、完善心理,提高適應能力和調節(jié)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生產力的提高,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要忙于應對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更加激烈的競爭,生存的危機,就業(yè)的壓力,人際關系的緊張,由此引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諸如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疾病、自殺、吸毒、酗酒、艾滋病等,還有大多數人經常掛在嘴邊的“郁悶”等現代文明病,這些都是人們的心理壓力增大而沒有找到適當的心理調節(jié)方式和情緒宣泄方式而造成的,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心理性疾病逐漸轉為疾病譜中主體地位。
傳統的生物醫(yī)學模式只重視人體微觀低層次內環(huán)境的動態(tài)平衡,忽略精神與軀體平衡、心理與生理平衡、自然生態(tài)與社會生態(tài)平衡,只依靠身體參量的偏離正常來診治疾病,忽視社會心理適應不良的變量因素對人健康的影響,日益暴露出明顯的不足。
《素間·五運行大論》提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它是人體對客觀事物和現象做出的不同情感反映,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人體自身生理活動調節(jié)范圍與耐受能力,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感情太過或不及而造成的身心疾病,諸如抑郁、驚悸、怔忡、癲狂等[4]。傳統氣功的方法種類繁多,不管是吐納服氣、導引、按摩、存思等,長期習練都可以用于保持身體健康、并對某些疾病特別是心理疾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關鍵是在于這些氣功方法在調節(jié)人的心理方面有獨到之處。正如司馬承楨所言:“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
長期堅持鍛煉,可以在保持情緒的安定的基礎上,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健全統一的人格、開朗輕松的心境、堅強的意志、較強的適應能力、良好心理承受能力、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四、滿足群眾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
目前,世界上所有發(fā)達國家都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我國也于1999進入了老齡社會,老年人口規(guī)模巨大,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并且老齡化發(fā)展迅速,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提升到14%,發(fā)達國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時間,中國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這個歷程,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都保持著很高的遞增速度。
人口老年化對經濟活動、社會服務、醫(yī)療衛(wèi)生等都會帶來重要影響,龐大老年群體的養(yǎng)老、醫(y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需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了有效緩解這些壓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老年人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積極為老年人健身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是當務之急。
很多老年人由于身體素質的限制,一些比較激烈型的運動就不適合他們這個年齡群了,真正適合他們的運動不是非常多,但是氣功好像就是專門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一樣,無論是運動方式,運動量還是它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