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而脾氣暴躁也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很多人會問孩子脾氣暴躁怎么辦?甚至還會問脾氣暴躁是抑郁癥嗎?其實我們要做的不是擔心這些問題,而是應該去尋找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發(fā)脾氣其實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他們對事物的認知不像成熟大人那樣理性,他們只是憑借自己的情緒和興趣來決定。
因此,當寶寶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時候,很自然的就通過發(fā)脾氣來表達,比如摔東西或是拉媽媽的頭發(fā)。但是這樣的行為只能是偶爾出現的情況,并不能作為寶寶慣有的一種習慣。
2歲、7歲、青春期前這三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脾氣大
兩周歲左右的寶寶普遍存在一個心理成長過程,其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有什么不順心的事就發(fā)脾氣、摔玩具,和小朋友鬧別扭就揮起小拳頭。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是幾乎所有的寶寶在兩周歲左右都會必經的一個成長過程。只是有些寶寶表現的明顯,有些不明顯而已。
寶寶一點一點的長大,而隨著他的成長,他受挫折的次數也逐漸的增多,寶寶亂發(fā)脾氣的現象會逐漸的改善。但是當孩子七八歲的時候壞脾氣又來了。
其實孩子七八歲的時候是好奇心強的階段,他喜歡拆鬧鐘,近乎偏執(zhí)地刨根問底,只是源于他內心強烈的求知欲。青春期前的孩子,女孩在10~12歲左右,男孩在14~15歲左右,情緒波動也很大,往往會表現出易怒、抑郁、焦慮。
缺少愛的孩子脾氣也大
寶寶的成長環(huán)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寶寶的第一老師,爸爸媽媽的性格較暴躁、易怒,經常發(fā)生家庭戰(zhàn)爭,這些會給寶寶的心靈上造成傷害,也會使寶寶因為沒有榜樣作用而感到苦惱,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在遇到困難、處理問題時采用簡單暴力的方法。
在情感上感到饑餓的孩子,與他人溝通的能力都比較弱。明明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卻不知怎么表達。有的孩子為了引起爸爸媽媽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會故意做出一些表現異常現象,像咬人、打人、撒謊、哭鬧等行為。有攻擊力傾向的寶寶并不一定都是個性強悍的,反而是因為內心比較脆弱,用武力來保護自己罷了。
如何應對寶寶的小牛脾氣
安撫情緒后再對癥下“藥”
當寶寶發(fā)脾氣的時候,父母應該先理解他們,去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分析一下寶寶為什么會發(fā)脾氣,然后對癥下藥。
孩子發(fā)脾氣時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爸爸媽媽應該先安撫孩子的心靈,讓他(她)冷靜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找出發(fā)脾氣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質找出來,然后再耐心地教他怎么做,分析不對的地方。在寶寶的情緒得到了安慰后講道理,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采用適當的教育方法
一、移情教育
所謂的移情教育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做好典范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讓寶寶體驗小朋友拿到小蘋果時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讓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變得更友好,更謙讓。
二、陽性強化法
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后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關心別人做出謙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寶寶的表現。采取多贊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