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宋兩人的飲食中西分明,一個吃咸菜雞湯,一個吃蔬菜沙拉。蔣調侃宋:“你真是前世羊胎,怎么這么愛吃草呢?”宋回敬:“你把咸筍蘸上黑乎乎的芝麻醬,又有什么好吃的呢?”
4.張學良
他愛吃:豆腐燉魚、白肉血腸、紅燒肉、豆豉、米湯、大醬腌肉、酸黃瓜、青菜沙拉、清燒豌豆……
點評:張學良出身豪門,對美食有著久遠的記憶。在被囚禁的漫長時期,美食成了他揮之不去的樂趣。
因為母親奶水少,張學良是喝米湯長大的。別的孩子在東院大廚房用餐,只有張學良跟著父親吃小灶。有一次,銀行經理卞福孫請客,張學良對他家的紅燒肉贊不絕口,寫信要求借用卞家的廚師。這一借就沒還,張學良給這名擅做紅燒肉的廚師開的月薪是每月30大洋(相當于現(xiàn)在的3萬元)。
被囚禁后,張學良的廚子仍然跟著他,一直干到退休。到了湘西,他養(yǎng)成了豆豉下飯的習慣,這道菜類似現(xiàn)在的老干媽。在貴州,有客人來訪時,張學良就拿出在美國買的漁竿,到河里釣上四五條魚,讓趙四小姐烹飪。很快,一盆熱氣騰騰的豆腐燉魚端上桌,眾人嘗后無不叫絕。
1955年中秋,趙四小姐住院,仍在幽禁中的張學良寫信:“(中午)菜很好,燴海參、白斬雞、炒牛肉絲、炒魚片、炒白菜、雞湯。我把剩下的雜燴吃了兩次,我愛吃極了。十五的夜里有云,月色不好,小貓也未在家,大概找它的女朋友去了。”
5.張大千
他愛吃:鮮蘑菇燉羊雜、粉蒸牛肉、泡菜、獅子頭、牛肉面。點評:張大千不僅懂吃,還會做菜,當代藝術家中沒一個比得上。他常以畫論吃,以吃論畫,教導弟子時說: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哪能學好藝術?
張大千在敦煌時留下一份食單,寫著這樣幾道菜: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難以想象,在敦煌這么貧瘠的地方他能創(chuàng)下這些美食,其中的一些食材是他帶過去的罐頭,另外一些新鮮的食材如蘑菇、苜蓿和榆錢、山藥、雞、羊則取自當地。
能在沙漠里找出鮮蘑菇,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張大千還繪制了一張野蘑菇生長地點的秘密地圖,送給了后來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
6.蘇軾
吃貨由來已久,歷史上就有很多變態(tài)級別的,大家耳熟能詳的當屬蘇軾。這個人不但詩詞寫得極為豪放,據說寫得一手好行書,后人稱其為位居王羲之,顏真卿之后的第三大行書。畫畫也很有功底,師從文與可,就是那位胸有成竹的前輩。
說到吃不得不提到他那首婦孺皆知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單憑這一首詩就足以印證東坡居士的變態(tài)級別。一天三百顆荔枝,聽得都令人瞠目結舌。我雖然自詡為吃貨,可萬萬沒有敢嘗試一日吃這么多。記得第一次吃荔枝,禁不住其潤感絲滑晶瑩剔透的誘惑居然一氣之下干掉兩斤。結果沒過半夜鼻腔充血,很是狼狽。不知東坡居士吃這么多會不會上火。但愿是他豪放派的風格吧,這氣勢跟李白都有一拼呢。
還有兩道傳承至今都讓人贊不絕口的美味佳肴,那就是東坡肘子和東坡肉。相傳蘇軾杭州府任太守期間,由于一貫的清正廉潔兩袖清風,所以鄉(xiāng)鄰百姓每到年關都會不約而同的送些肉食以表心意。如此一來門庭若市,蘇軾盛情難卻只好收留。然后自己靈機一動秘制大壇子肉,一一送給鄉(xiāng)鄰。鄉(xiāng)鄰吃罷贊不絕口,兩道名菜因而得名。
7.楊玉環(huán)
說起楊玉環(huán),大家都知道。就是白樂天《長恨歌》中寫的那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了。這個人不但有著傾國傾城的絕美容貌,而且對于吃也是格外的講究。
杜牧的一首《過華清宮》里寫道:長安回望繡成堆,千頂山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由此詩類推足見貴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變態(tài)吃貨。說到荔枝自然是嶺南的為鮮美,而當時圣都長安遠在千里之外,貴妃娘娘為了能吃上嬌艷欲滴的新鮮荔枝居然不惜派人千里接力從嶺南快馬加鞭運回荔枝。
炎炎夏日里,鮮花看了都為之自慚形穢的貴妃娘娘醉飲華清池,身旁偶爾會有李太白浪漫情詩,遠遠地看到官道上一騎紅塵席卷而來,貴妃娘娘不禁一笑傾城,她知道,那自然是自己愛吃的荔枝來了。這樣的吃法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8.吃貨的祖宗商紂王
家里的族譜大家都知道吧,高高的掛在中堂上。日日香火不斷,逢年過節(jié)更是煙霧繚繞,膜拜者趨之若鶩。那個家譜上面亭臺樓閣的頂頭供奉的就是這個家族里的老大,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