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激素依賴性疾病,因此主要見于育齡婦女。近年來,其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已成為婦科常見病。育齡婦女中的發(fā)病率約為10%,然而,由于它與不孕和盆腔痛的關系,在這些女性人群中,其患病率明顯要高。據(jù)報道,其患病率不孕癥婦女為25%-35%,盆腔痛的婦女達39-59%。而內異癥患者50%的病人有明顯的痛經,30%合并不孕,嚴重地影響中青年婦女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異位子宮內膜可出現(xiàn)在身體不同部位,但絕大多數(shù)位于盆腔內,其中盆腔腹膜內異癥約占75%;卵巢受累達半數(shù)以上,兩側卵巢同時波及者約50%;約7%~37%累及腸管;16% 累及泌尿系。盆腔外內異癥常見于剖宮產和側切手術的瘢痕處,罕見于臍、肺、肌肉骨骼、胃、肝臟、眼和腦等處。郎景和將內異癥可分為腹膜型、卵巢型、深部浸潤型和其他部位型四個類型[4]。日本學者根據(jù)內異癥病灶形態(tài),在腹腔鏡下可分為無色素性病灶,含色素性病灶和繼發(fā)性病變等。無色素性病灶包括透明小水泡、漿液性囊泡和表面隆起等。含色素性病灶包括紫藍色結節(jié)、血性囊泡、散在煤渣樣灶、含鐵血紅素著色、點狀出血斑、漿膜下出血等。
顯微鏡下檢查早期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在病灶中可見到子宮內膜上皮、內膜腺體或腺樣結構、內膜間質及出血。有時臨床表現(xiàn)典型,但內異癥的組織病理特征極少,鏡檢時能找到少量內膜間質細胞即可確診。異位子宮內膜可出現(xiàn)不典型增生,少數(shù)發(fā)生惡變,多為卵巢子宮內膜樣癌或透明細胞癌。
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的不孕是錯綜復雜的,它不可能是某一個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個機制疊加作用的結果,并隨著個體差異的不同,表現(xiàn)出作用機制的不同??偟膩碚f,EM的不孕程度與其疾病的嚴重性有一定的相關性。而助孕技術在EM患者中的成功率顯著低于患有輸卵管疾病的婦女,而且重度EM患者的預后明顯不如輕度患者。
由于很多原因,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疼痛機制還很難確定。
不過,目前認為有三大機制
1、腹腔中炎癥因子的作用;
2、異位種植病灶出血的直接或間接影響;
3、盆底神經的受累或侵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