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是嬰兒出生前、出生時或出生后因感染發(fā)生的一種非進行性運動功能障礙,重者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聽覺與視覺障礙,行為異常。早發(fā)現、早治療對腦癱患者今后的生活自理有極大幫助,尤其是一歲以內發(fā)現對能起到極大的作用。
如何做到周歲前發(fā)現及確診腦癱?
出生后第一個月:若嬰兒仰臥時雙下肢僵直,被動屈曲和外展困難,頭頸伸直,肩臂回縮,雙臂外展……這些都提示家長注意腦癱。大多數腦癱嬰兒在新生兒期并不出現痙攣的體征,而以不同程度的肌張力低下為多。
3個月以后:如果小孩兩手握拳,拇指緊握在手掌中時,一只手能張開而另一只手則緊握,同時俯臥位時表現為抬頭困難,這些都能提示注意腦性癱瘓存在。
6個月以內是認識腦性癱瘓最困難的時期,若有跡象,應速找專科醫(yī)生檢查。
7、8個月以后:不會爬,不會坐,這是腦性癱患兒最常見的癥狀。
1歲時:小兒如果常用一只手去拿東西,而且表現不對稱自主運動,這提示有腦癱表現。
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
小兒腦癱的病情一旦得到確診,就要馬上進行康復治療,因為有研究發(fā)現,嬰兒出生后9個月之內,是大腦發(fā)展最快的階段,至5歲發(fā)育了95%。因此,出生前后和嬰兒早期某些原因造成的腦損傷,如果及早治療,絕大多數是可以治愈的。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手術與康復相結合的原則。很多腦癱患兒的家長在孩子的病情被確診后往往會步入兩個誤區(qū):一是只是寄希望于通過常規(guī)的“打針、吃藥”來解除孩子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tài),而忽略了康復訓練;或是在接受了手術治療后沒有配合相應的術后康復訓練。二是有一部分中重度腦癱患兒的家長一味地追求功能訓練和采用矯形器等非創(chuàng)傷性治療,不做必要的手術治療,而延誤了進一步功能改善的機會。
其實,對于大多數腦癱患兒來說,除了在適當的年齡階段(2.5歲至6歲)接受手術治療之外,術后也應配合相應的矯形手術(即針對患兒剪刀步、足內翻等畸形進行矯正性的治療)及康復訓練,這樣方能保證最滿意的效果。術后的康復訓練應是全面綜合的:如針對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運動訓練和上肢作業(yè)療法;促進語言和智力發(fā)育的語言治療、音樂治療、年長兒的特殊教育、文體治療、感覺統(tǒng)合訓練;改善腦組織營養(yǎng)代謝和對神經元起保護作用的藥物;減輕改善肢體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中醫(yī)按摩、水療等。除此之外,還應根據患兒的年齡、功能障礙程度,必要的矯形器使用有助于運動功能的改善。